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張洽棠報道 近日,武漢“新蝦稻”生態大米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武漢市綠康大地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總經理、武漢新蝦稻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美表示,“稻蝦共作”模式將植物栽培與動物飼養融合為一個生態系統,是一種低碳、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
據了解,“稻蝦共作”是源自湖北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一種新型生態種養模式,即在技術操作上實現小龍蝦與水稻的共作共生。“稻蝦共作”改變了傳統的養殖模式,將植物栽培與動物飼養融合為一個生態系統,是一種低碳、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
陳美介紹,“稻蝦共作”既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也可以降低病蟲災害。而且,農田通過流轉以后,當地農民還可以獲得500元/畝的收入,最終實現耕地盤活、農民增益、產業發展、生態修復的綜合效益。
“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稈還可還田,培肥地力。”陳美介紹,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生長的生態稻。
陳美表示,“新蝦稻”在生長過程中不用調節劑和添加劑、不用農膜、不用高毒農藥、不用普通化肥。同時,公司對水和土壤不定期采樣監測。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