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中,第二十二條指出,國家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流通體系和市場調控機制,健全糧食安全預警制度,保障糧食供給和質量安全。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表示,這是我國**將糧食安全納入****體系,糧食安全被置于金融安全之后,可見國家的重視程度。
作為糧食局的一名部門負責人,李超(化名)**時間將這一信息轉發至微信朋友圈,并表示,****法明確提出要保障糧食安全,其意義重大。
與李超的表態類似,在新的****法出臺后,糧食業界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糧食安全新常態
作為國內權威的糧食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國強一直在通過各種平臺和渠道,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國農業很早就開始進入新常態,我們也應該樹立新的糧食安全觀。”程國強說。
傳統的糧食安全觀念認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數量,以應對國內糧食市場出現的突然性變化。
在此種思路的推動下,我國制定各種利好政策,鼓勵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托市、臨儲政策應運而生,中儲糧體系由此建設。國內糧食生產中,過度農藥、化肥的使用也被忽視。這種思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思路遭到各界的詬病。
在洪濤看來,國家這種不計成本的糧食安全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不太負責任的安全觀。
程國強認為,我國的糧食“十一連增”,是以化肥、農藥等投入增加、農業開發強度瀕臨極限、生態環境犧牲為代價的;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國內耕地資源的減少趨勢不可回避,利 用國外資源也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戰略選擇。
“這意味著,中國的新糧食安全觀,是確保資源安全前提下的糧食安全,而糧食連年增產并不代表糧食的真正安全。”程國強說。
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也表示,作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與金融安全一樣關鍵,應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對待。
“作為****的戰略基礎,如果我國不能真正重視糧食安全、農業安全,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會出現大問題。”馬文峰說。
2013年底,我國重新界定糧食安全內涵。
國務院*****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安全,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從保全部,到提出保證谷物基本自給,我國也**將適度進口作為糧食安全戰略的內涵之一,要求更加積極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并要求,糧食安全的保障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進口和出口是用來保證國內糧食安全的工具,而不能被視為一種目標。我們不能以進出口量來衡量糧食是否安全,而應該根據國內實際,國際糧價低的時候,適當進口;高的時候,適當出口。”洪濤說。
改革出新思維
在馬文峰看來,一個國家的強盛,從來都是從農業的強盛為始,而糧食的不安全,則會給****帶來巨大隱患。
“大家都清楚,如果國內的糧食生產繼續按照現有模式發展下去,安全問題遲早暴露。”馬文峰說。
近兩年,由于生產銷售倒掛,國內國外價格倒掛,我國糧食行業早已陷入困境。糧食加工企業以及下游的飼料生產、深加工企業都**虧損泥沼。
洪濤說,要想真正解決好這些問題,主要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我們不能圍繞安全來講安全,而是要在重視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突出重視效率安全。”洪濤說,現有政策下,國內的糧食價格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場價格,因此,對于市場沒有引導力,也造成了市場的紊亂,應該以*小的成本來獲得糧食安全,或者在同樣安全的前提下,選用較低的成本,才是出路。
洪濤認為,從目前的糧食市場來看,幾個重要的市場因素沒有起到作用,或者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夠:“一是期貨市場,作用不夠;二是價格指數,指導作用不強;三是農戶還處于政府讓種啥就種啥的境地,布局不科學,隨意性強;四是政策制定者與實際脫節。”除上述問題外,在馬文峰看來,我國對糧食安全的關注還應該擴大其范疇。
“不止是糧食安全,其實是整個農業的安全,都應該納為****的一部分。”馬文峰說。
馬文峰認為,包括糧食在內的國內農產品陷入過剩而高價的尷尬局面,是由于國家政策觀念的錯誤所致。“我們更應該保的是國家的生產能力,而不是保儲備能力。國家現在存儲了這么多糧食,這對糧食安全的幫助并不大。因此,‘手中有糧’不應該理解為我們存了多少糧食,而是我們能生產多少糧食。”作為基層的實踐者,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則表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應該著重在市場要素上下工夫。
“原來我們的糧食體制是統購統銷,現在雖然在改,但很多人的思維還是統購統銷,這么多年根本沒有改變。”王小語認為,保口糧只是糧食安全的一個方面,抓住市場機制的各個要素,是另一方面。
“原來調控糧食是抓購銷,糧食企業一抓就靈,現在就沒有用了,其實根在期貨市場,在價格要素。”王小語說。
馬文峰認為,對于農民來說,糧食生產已經成為其副業,并不能通過種糧來獲得有效收入。從這一方面來看,如果財政能給予農民300~500元/人的補貼,這將極大地推動土地流轉的積極性,這或許能成為解決國內農業安全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則表示,從目前來看,國家的糧食安全觀已經改變。從正在進行的改革來看,中央將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通過制度倒*,讓地方政府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更具地方特色的支持政策。
“我國將把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結合起來,形成多元化的糧食支持政策,將不會再存在單一的糧食支持政策。”李國祥說。(中國食品招商網)
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