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高與養豬成本及準入限制增加有關,建議建立養殖業“準養區”。
19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了在粵的全國人大代表,分四組就穩定物價、水污染綜合防治、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四個專題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專題調研。隨后人大代表將分赴江門、佛山、惠州、肇慶四地,做進一步調研。
cpi高企,食品價格是“推手”,其中豬肉價格又首當其沖。19日,廣東省的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就穩定物價問題進行專題調研時,“豬肉價格為什么漲得這么高”成了熱門話題。
供求關系讓肉價漲一倍?
人大代表張利鈿首先就“豬肉價格為什么會漲得這么厲害?”向省物價局發問。
省物價局副局長楊驍婷表示,農產品的價格有波動是正常的。為什么今年豬肉價格漲得這么厲害,主要是供求關系造成的。在供求上,農產品特別是生豬養殖有滯后性。去年的低價格,對廣東本地和周邊養殖戶的生豬養殖造成了負面影響,很多養殖戶不愿養;加上從去年到今年共有三波口蹄疫疫情,也對生豬價格造成了影響;個別地區又因環保要求和規劃調整,也使生豬養殖戶有所減少。
成本方面,生豬飼料和運輸成本漲幅較大。特別是飼料的漲幅更在一倍左右,運輸和人力資本的提升,也造成生豬養殖的成本增加。
今年,全國的極端天氣較多,也對豬肉價格走高有推動作用。“先是旱災后是水災,不僅對生豬的養殖有影響,對運輸也有影響。流通環節的硬件設施建設,環節費用,交易費用也同時加劇了流通環節的漲幅”。
對于后市肉價會不會繼續漲,楊驍婷表示,目前肉價過高對需求有所抑制,這種供求關系對控制肉價有積極因素,“目前肉價有走好跡象,豬肉價格的漲幅在收窄,個別產區價格已經走穩,后市可控。”
聽了省物價局的介紹,張利鈿繼續追問:“豬肉價格和去年比已經漲了一倍多,供求應該不能影響到這么大吧。就算豬仔、飼料等都有漲幅,但不至于漲到一倍以上。是不是別的環節還存在問題?”
對此,楊驍婷表示,從價格同比比值來看,豬肉價格是有一倍的增幅,這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正是豬肉價格的最低點,所以價格同比比值看起來比較嚇人。但是從環比來說,7月份上旬已比上月漲幅收窄了3%左右。
完善養殖環保準入體制
對于肉價高,人大代表陳瑞愛提出了一個觀點:肉價高,是因為現在富人才能養豬,窮人養不起了;以前養豬的,現在只能變成吃肉的。
為什么這么說?陳瑞愛表示,因為養豬的環境、基本設施的供應等等方面,廣東都不充足,特別是用于畜牧業的土地供應很不足。“全國其他地區,拿地養豬,政府還是歡迎的。但是養豬的用地需求,在廣東不受歡迎。加上廣東各地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環保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大大增加了養豬的成本和準入限制。”
陳瑞愛進一步指出,在飼料方面,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升幅達到了84%,對于零散養殖戶來說,飼料的采購價更是上升了100%;人工方面,過去養殖工的工資在1500元左右,去年開始平均工資漲到2500-3000元,還不一定有人愿意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