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猛漲,成為這個炎熱夏季的熱點話題。6月份cpi增幅達6.4,對6月份價格總水平貢獻度為21.4%,有人說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直接“拱”高了cpi指數。通脹壓力之下,人們難免會將豬肉當成推升價格的罪魁禍首,甚而聯想豬肉價格為什么會這么高。
近日,有報道稱,目前養豬依賴抗生素導致疫苗失效,因而致使生豬患病流行并大量死亡,直接導致豬價大幅上漲。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正如專家所言,這種說法也未必沒有道理,因為疫病導致生豬存欄數量減少,繼而影響到豬肉供應價格上升,這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常識。
但是,如果把抗生素當成豬肉價格攀升的主因,就有些八卦了。導致豬肉價格上漲絕非單一要素所致,而是有著復雜的市場原因。從供需鏈上而言,豬飼料價格發生變化,直接導致養豬成本變化。按照理想狀態,即使豬農不考慮飼料成本而繼續保持或增持生豬存欄,豬農也會在出欄時提高生豬價格以平抑飼料成本。現實是,遇到飼料價格上漲,豬農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除了出售生豬時提高價格,也會減少養豬量。
據統計,生豬的主要飼料玉米從800多元一噸到現在的3000多元一噸,人工成本從每月的400多元到現在的2000多元。今年生豬存欄量較之去年減少了兩成左右。在此市場邏輯下,處于市場終端的豬肉或其制成品當然也會水漲船高。
豬肉漲價除了成本因素還有供應鏈條的中斷。在生豬到豬肉及其制成品的市場鏈條中,豬農和消費者并非兩點一線的市場供求關系,中間還有收購、宰殺、加工、倉儲、運輸等諸多中間環節。對豬農而言,也就是第一個環節,即使養豬成本再高,到了出欄時節也要不惜血本賣出去,他們和消費者一樣,是守望市場的無奈者:無可奈何的供應,無可奈何的消費。但是在中間環節,經銷商們對市場可不是逆來順受,而是觀看市場動向,待價而沽,以求在最佳時機進行市場出手。
中間環節的市場供應不暢,才是推升豬肉價格波動的關鍵。何止豬肉,中國物價畸高,可以說都是市場流通環節惹的禍。試想,如果豬農和消費者實現市場供求的零距離對接,豬肉價格上漲至多也就是成本增加部分。中間環節是個模糊地帶,每一個中間商都要搶食利潤,還有一些要囤積居奇,及至傳導至消費者,豬肉價格高企到離譜就一點也不稀奇了。
還有就是,近年來豬肉波狀漲跌已成常態,這也造成了豬農面對市場無常的心理壓力。豬農們缺乏專業和宏觀的市場引導,而只能根據眼前的市場異動來調整養豬數量。今年豬肉價高則會誘發豬農多養豬的市場沖動,殊不知一旦豬農跟風養豬則會導致下一波的豬肉價格下調。豬農們隨著如此的市場鼓點而舞,只能被動承受市場風險,而無法跟上市場節奏獲利。這種市場困境,絕非豬農們所能破解,而需要政府部門的理性引導。
因此,所謂的抗生素導致豬肉漲價,其實折射的是公眾的市場焦慮。因為公眾看不懂豬肉市場失衡的真正原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聯想揣測。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