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4%,這一創3年以來新高的數字著實讓消費者"傷不起".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1%,更是成為cpi同比大幅上漲的主要推手.
記者周琳
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4%,這一創3年以來新高的數字著實讓消費者"傷不起".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1%,更是成為cpi同比大幅上漲的主要推手.
物價到底高不高,百姓自己的腰包才最清楚,而用一天一個價形容現在的豬肉價格也不過分.根據上海的數據,6月初,生豬平均出場價格是每公斤18.05元,而到7月1日已漲到每公斤19.31元,一個月漲幅達7%.
前期存欄量不足、疫情多發導致養豬戶補欄熱情不高、飼料成本高企、勞動力價格上漲,多個因素導致豬肉價格一直"堅挺".而一個完整的"豬周期"大約會持續3年,一般養豬戶"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豬肉價格今年節節攀高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盡管這樣看起來"豬堅強"綁架高物價好像合情合理,但回首過去,就看出平抑物價、控制通脹的難點所在了.事實上,過去十幾年,我國已多次出現打不破的豬肉"過山車"魔咒,這與我國豬肉養殖規模化程度較低是分不開的.
求解"豬周期",一方面需要不斷擴大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另一方面要盡快建立生豬養殖的信息化系統,通過技術手段調控生豬補欄量和豬肉供給量.
除了"豬周期"、天氣等因素帶來的物價上漲外,炒作成為物價上漲的又一推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去年至今很多"三字經"都證明了這一點,游資作祟、炒作盛行一度使部分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高物價時代,通脹甚至還成為部分企業漲價的順風車,不少品牌開始搭上這輛高速奔跑的列車.前有聯合利華散布漲價信息被發改委"約談"后不久就悄悄提價,再有康師傅、卡夫等眾多品牌"瘦身"漲價,后有洋奶粉借著成本上漲的理由集體提價一成左右.
如何管好游資、理順市場價格機制,讓食品價格不再"綁架"cpi,不再綁架百姓的荷包,還需要政府來點"猛藥",標本兼治,建立抑制通脹的長效機制.建立完善的價格監測和預警制度,對重點產品的價格重大變動快速反應;健全市場價格信息發布機制,研究完善市場價格波動預測機制,有效引導社會預期機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