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市場上銷售的“山西老陳醋”有95%系勾兌而成,市場上銷售的真正意義上的山西老陳醋不足5%,也就是說,消費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兌的。味千拉面的湯底是由濃縮液兌制而成,永和豆漿也被曝光使用豆漿粉調制豆漿……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走上我們餐桌的,全部都是添加劑“添”出來的食物?
不要讓“勾兌”傷了消費者的心
目前我國食醋生產有兩個標準,其中釀造食醋是國家標準,配制食醋是行業標準。釀造食醋是按照傳統工藝用米發酵而成,而配制食醋是指用50%的釀造食醋添加冰醋酸勾兌、制作而成,但配制食醋需要在標識上注明。
其他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也有相關的國家規定,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是允許的、有益的,也就是說,不是不可以勾兌,但是讓消費者真正傷心的是,所謂欺騙性的“被消費”。很多企業打著“百分百”、“純”的幌子,用“勾兌”出來的美味蒙蔽甚至欺騙消費者,直到曝光被消費者拋棄時才有所醒悟。這樣遮遮掩掩的“添加”,會讓消費者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消費者所期冀的,只是希望企業實話實說,還原消費者的知情權,是勾兌食品就明文標注、明碼標價,讓消費者自我選擇,愿打愿挨。
添加劑無處不在 需加強添加劑監管
客觀而言,添加劑、防腐劑等本身并沒有錯,現代化大生產的生活方式和人均消費量增加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更是促進了“勾兌”食品的發展。勾兌,可以用極高效方式,用最小的投入在最少的時間內加工出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來。譬如傳統的山西老陳醋,釀醋周期標準是28天,沉淀需要兩三個月甚至一年,但是用醋精勾兌,一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即可完成。其他“勾兌”食品也大都如此,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琳瑯滿目的各種食品,沒有食品添加劑,面粉會發霉、食鹽會結塊、食用油會酸敗、醬油會變質,食品添加劑已經在食品制造和維護食品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增加、多樣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食品添加劑的品種會越來越豐富,“勾兌”食品會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既然如此,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食品添加劑使用的監管,包括合法使用、使用范圍、使用劑量等全方位的監管,規范企業誠信生產、遵守市場規則,制定全面、詳細的添加劑使用標準,讓企業有標準可循,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一言以蔽之,添加劑不僅要光明正大的“勾兌”,還要合乎標準的“添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