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戶養殖為起點,規模化經營為基礎,標準化奶站為聯系紐帶,企業關聯農戶”,這是伊利所獨創的乳業產業化生產模式,自90年代初啟動至今,共帶動了數百萬農戶從事奶牛養殖,惠及農民500萬人。
談及伊利的幫扶作用,黑龍江省杜蒙縣幸福村八公里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農民付厚國深有感觸。十幾年前,付厚國作為單體養殖戶,家里只有5、6頭牛。那時候奶販子收奶不穩定,他家的鮮奶經常白白浪費。付厚國記得當時幸福村共有1000戶養殖戶,其中200戶都在殺牛。養殖戶們往往是交一年奶,結果過了一年半,奶資也得不到結清,還經常拿一些塑料盆、破西服頂賬。
2000年,伊利進入杜蒙,與杜蒙縣政府雙方共同出資3000萬元注冊成立了杜爾伯特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入駐當年,企業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56萬元,利潤177萬元,上繳稅金91萬元。之后的十幾年間,伊利在杜蒙累計投資13億元,先后建設六期項目,累計實現產值58.45億元、稅收5.02億元,帶動就業3800人。
八公里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伊利杜蒙工廠與農戶聯系的典范。合作社一共有1448頭奶牛,成立的時候只有76戶,后來發展到96戶。伊利不僅給技術輔導、培訓,飼料,還給青貯補貼、暖舍補貼。合作社實現了同一榨奶,統一銷售,統一防病,統一配種。平均每戶增收兩千元。
付厚國說:“伊利從不壓奶資。2000年伊利給的奶資就達1.48元,而那時候小企業頂多8、9毛的價格。現在伊利給我們的奶資已經漲到3塊多了,杜蒙現在配送閨女都用奶牛。因為養牛就相當于有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