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數據,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漲幅比上月提高了0.1個百分點。
眾多市場觀察人士曾預計7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會低于6月份。然而,堅挺的物價再次打破了人們的希望。在6月份創3年新高之后,7月份cpi同比6.5%的漲幅將這個期限再次拉長,創下了37個月的新高。
焦點一 漲價會否“新老交替”
昨日下午5點,家住北京和平里的王女士正在菜市場買菜,不斷上漲的豬肉價格,讓她放棄了老北京人的習慣——“立秋貼秋膘”。
記者了解到,最近北京市場上,豬肉平均價每公斤25元錢屬較正常的價位。雞蛋平均價立秋前后上升至每公斤近10元。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昨日表示,豬肉價格的上漲對于城市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影響尤為明顯。
在過去幾個月中,豬肉價格快速上揚一直是造成食品價格整體走高的重要原因。近期,由于豬肉價格趨于穩定,其在cpi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弱。
專家認為,盡管近期生豬價格漲幅回落,但由于和去年同期相比,仍處于較高價位,而且隨著食用油、糖料等價格出現上揚,目前漲價食品正處于新老交替時期,食品價格仍將影響cpi未來走勢。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璽說,從豬的生長周期來看,今后一兩個月內生豬價格難有大的下降,估計中秋節以后肉價會有明顯幅度的下降,但要真正下降還要等到春節過后。
焦點二 物價拐點何時出現
就在此次cpi數據公布之前,市場中各種“拐點論”的聲音此起彼伏。
實際上,撇開同比數據不看,更應該引起關注的是物價的環比漲幅。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4月份以來,我國物價環比漲幅出現了加速上漲的趨勢。其中6月、7月的環比漲幅更是達到了0.3%和0.5%。
在新漲價因素不斷對物價施加壓力的同時,人們所期望的拐點往后一推再推。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基數效應在8月份將進一步顯現,拐點可能在8月份顯現。而亦有其他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拐點可能在9、10月份才會出現。
實際上,去年年中市場中就曾經有過cpi見頂的預測。然而事實卻是,cpi僅僅在2010年12月份出現回落,此后幾乎一直在持續上漲。
除了基數效應之外,很多這樣的判斷是基于貨幣供應緊縮對于物價的滯后效應。
光大期貨研究所副所長葉燕武認為,簡單的分列類比和翹尾計算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其結果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適得其反。“衡量物價走向的尺度不在物價本身,而在通脹預期,看似簡單,實則復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