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記者在山東濱州市區發現幾家零售“沾化冬棗”的水果店和商販,但市場上還未見大量沾化冬棗上市。專家表示“現在市場上的沾化冬棗不可能是真的,想吃沾化冬棗要等到國慶節以后”。
“沾化冬棗”提前上市,賣家稱是大棚采摘
在市區黃河三路的菜市場里,水果攤前擺放著一些塑料泡沫箱和印有“沾化冬棗”字樣的包裝紙盒。23日,記者來到此處詢問,攤主將一個白色塑料泡沫箱打開,里面放著的棗呈橢圓形,青色中透出些許紅色。
“這些是冬棗嗎?”記者問,“是啊。”“是沾化的嗎?”“對,沾化的,大棚里的。”“多少錢一斤?”“十三”記者表示價格有點貴,攤主說“你要多少?還能便宜。”“我這些冬棗都是沾化大棚里的,現在還很少,也就幾家有賣的,都是去大棚里采摘的,跟那些七、八塊錢的不一樣。”說著拿起一個棗讓記者嘗一下,記者感覺果皮比較厚,味道也不甜。“這是沾化平家大棚里的棗,我們去那里摘的。”看到記者有些遲疑,攤主隨即拿起一個較紅的棗讓記者再嘗一下。
除去市區有部分水果攤零售“沾化冬棗”外,近日在汽車站等地方,也看到有不少人擺攤賣冬棗,詢問之下,部分賣家稱是“沾化冬棗”,也有攤主表示自己賣的是鈴棗,冬棗還沒下來。
隨后記者聯系到沾化冬棗產業辦公室副主任、總農藝師郭慶宏。郭主任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沾化冬棗肯定不是真的,沾化的棗還沒熟,要等國慶以后,“現在賣的大多是從陜西過來的棗,這些棗也是冬棗,但只能說是冬棗的系列品種、相似品種,而不是沾化冬棗,品質上有很大區別。”
“目前沾化冬棗剛進入第二個生長期,今年成熟得相對要晚一些。”郭主任告訴記者:“沾化的大棚冬棗數量不多,每年只有七八十萬斤的產量,就算是大棚的冬棗,也要等到9月中旬以后才能成熟上市。”
記者了解到,真正的沾化冬棗有其特別的規格標準,具體來說,是在沾化境內種植生長、嚴格按照“地理標志產品沾化冬棗國家標準”來生產上市的冬棗,才能稱為沾化冬棗。
郭主任提醒市民,沾化冬棗應該是果皮光亮,呈圓形,表皮為青黃色,小面積呈赭紅色,皮薄肉脆,味道是甜中帶有微酸,先甜后酸,購買時可在這幾個方面來辨別,“沾化冬棗的成熟時間一般都在十月份,大家不要急于購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