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朱柳笛 孔璞)近日,“血燕”一度成為熱詞。8月15日,浙江工商部門稱抽檢的諸多“血燕”產品中亞硝酸鹽含量最高超過350倍,100%不合格。
8月27日,馬來西亞農業及農基工業部專程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馬來西亞只出產白燕,沒有所謂“血燕”。
“血燕”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形成了怎樣的產業利益?“血燕”事件進一步發酵的背后,諸多問題等著被解答。
血燕原料質量低劣
“血燕”事件發生前,盛行的說法是:金絲燕在筑燕窩時,會吐出燕血,從而形成紅色的“血燕”。
近10年來,在東南亞興起了“家養燕窩”產業,在人工搭建的房子里生產的燕窩稱為“屋燕”,而把從野外采集到的天然燕窩稱為“洞燕”。洞燕因其受礦物質影響導致顏色不同,有白燕、黃燕和紅燕之分。人們習慣將顏色趨為紅色的洞燕稱之為“血燕”,但此種燕窩的產量非常低,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人都難得一見。
那中國市場上的“血燕”從何而來?據馬來西亞知情人士透露,燕窩染色已經成為了燕窩加工業一個重要門類。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鳥糞熏染法”將燕子糞便放在一個大槽中,再將燕窩擱在鐵絲網上,通過在下方加熱,使燕窩表面呈紅褐色。
在馬來西亞,所謂的“血燕”的價格遠低于白燕,因為“血燕”的赤紅色會掩蓋燕窩本身的異色和雜質。用于染“血燕”的原料,往往是質量比較低劣的燕窩原料。
血燕非我國承認保健品
燕窩作為中國高檔補品市場中的一員,被冠之以的功效是:滋陰、潤肺、補虛、美容養顏、調節內臟經脈紊亂等等。銷售者稱,血燕難得,因此功效尤甚。但事實上,血燕等“養生極品”并不在國家藥典目錄中,也非我國承認的保健品。盡管如此,中國市場對于燕窩的需求令人驚詫。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