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的無人海島,成群的金絲燕生活在那里,每年春天是金絲燕開始做窩繁殖后代的季節,清晨即起外出覓食,日落歸來徹夜勞作,這樣辛苦將近一個月,一個精致的燕窩就做好了。然而,在每個繁殖季節,一對金絲燕往往要一口氣連做三個燕窩才能把小燕撫養長大,原因僅僅因為燕窩被人類視為珍貴的“白色黃金”而被一再采去。
金絲燕崖洞做巢聲吶找窩
燕窩是燕子做的巢,但這種燕子并不是我們常見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叫家燕,屬燕科,它們的巢用禾草或者泥巴和唾液混合筑成,無法食用;被稱作“白色黃金”的燕窩是由另一種燕子筑成,它們屬雨燕科,稱為金絲燕。
東南亞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以及我國海南島東南沿岸、云南邊境,這些風光旖旎的地方是金絲燕的老家。為了防止鳥蛋和幼鳥被其它動物吃掉,金絲燕將巢穴建在海邊的山洞里。這些群居的小鳥身形輕捷,細細的嘴向下彎曲,翅膀尖長,腳短而細弱,但可以牢牢地抓住巖石陡峭的垂直面。
金絲燕的羽毛能夠在陽光下閃出金絲光澤,因而得名。金絲燕的咽部有非常發達的舌下腺,能分泌出很多有粘膠性的唾液,這是做窩的主要材料。它們把唾液從嘴里一絲一絲吐出,積少成多,在山洞潮濕的空氣中,這些唾液自然凝結干固起來,經過20到30天,潔白晶瑩、直徑6到7厘米、深3到4厘米、形狀如碗碟一般的小窩就做成了,這就是燕窩。
金絲燕居住的崖洞黑暗幽靜,一些大型崖洞最多時有200萬只以上的金絲燕生活在一起,它們怎樣才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燕窩呢?
科學家發現,原來金絲燕可以像蝙蝠那樣用回聲定位法在黑暗的洞穴中找路。其聲吶由頻率1500到5500赫的咔嗒聲組成,每秒約6次,這樣的“雷達系統”能讓金絲燕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