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種水稻,這事不新鮮;但稻田里既種水稻又養泥鰍就比較少見了,而且,每畝稻田養泥鰍的收入比早稻的純收入要翻幾番。
在玉環縣沙門鎮雙斗村,就有一位叫黃希分的農民在近20畝的稻田里養殖了泥鰍,而且,今年早稻和泥鰍都獲得大豐收。
8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玉環縣沙門鎮,跟隨黃希分來到了養泥鰍的稻田。
黃希分養泥鰍的稻田顯得異常獨特。稻田里長著水稻,雖是綠油油的,卻參差不齊,只有一部分已長出了稻穗,其他的看起來無一點抽穗跡象。
正當記者納悶時,黃希分笑著說:“這些水稻是早稻收割后,留下的根又長出來水稻”。
原來,因為玉環今年降雨量嚴重偏少,在早稻收割后,沒水種不了晚稻。黃希分聽說晚稻不種,直接用早稻收割后留下的根,同樣可以長出些水稻,到時也會有幾百斤稻谷收成。更重要的是稻田里還養著泥鰍,每畝泥鰍的效益比水稻要高得多。即使不種晚稻,收益也很可觀。
“稻田里泥鰍養了幾年了?”
“養泥鰍今年才第一年。以前都在養田蟹,養了12年。”
“那今年為什么想到在稻田里養泥鰍?”
“現在的水不行了,田蟹養殖對水質要求較高,不好養。泥鰍對水的要求低點,既可以種稻又可以養泥鰍,一舉兩得。”小學文憑的黃希分對泥鰍養殖技術說起來是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儼然是個農技專家,“養泥鰍其實也不難,只要在稻田四周挖一溝,大概50厘米深、2米寬;2-4月份都可放苗,放苗前用生石灰對泥土消毒……”
那么稻田里養泥鰍到底有什么好處?
黃希分分析說,每畝稻田投放了25公斤左右3000-4000條鰍苗,喂養的飼料基本以糠為主;泥鰍吃了飼料后排出的糞便可當成水稻肥料,今年近20畝早稻只施過一次肥,才花了200多元,減少了水稻用肥成本;在稻田里養了泥鰍,對水稻打蟲除草等用藥方面也就更加小心,用的都是微、低毒農藥,從而減少了農藥對水稻和環境的影響,提高了稻谷質量。最重要的是到8月份收獲時,每畝稻田可收獲近100公斤泥鰍,每公斤批發價格最高賣到了50元,而且非常暢銷,不愁賣不出去;除去成本,每畝稻田泥鰍純收入平均2500元左右,20畝稻田的泥鰍一年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遠遠高于每畝早稻的收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