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9月7日報道:“蔥燒海參”、“皇鮑翅餡”、“貴妃香菇”……細心的市民或許會注意到,這些看似大酒店菜名的月餅品種今年明顯減少。由于今年食品安全的監管風聲趨緊,不少“花哨月餅”也跟著銷聲匿跡了。
6日,本報a08版曝光了省質監局公布的76批次不合格月餅名單,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記者在市場上采訪發現,這一名單曝光后,涉事月餅企業的銷售當即受到影響,一些反應較快的品牌商家還當即對不合格產品做出下架、退貨處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今年以來媒體大力曝光了一大批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相關部門也加大了監管力度,今年的月餅產品較往年規范了,往年那種依靠巧設名堂炒概念賣高價、包裝奇名怪餡的“花哨月餅”少了很多。
“舉個例子,蔥燒海參、皇鮑翅餡、貴妃香菇,如果單看名稱,你會不會認為是大酒店的菜名?不是,是月餅品種。再比如,南洋斑斕、鰹魚昆布、炭燒、擂沙,單看這名,你能猜出是什么月餅餡料嗎?肯定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但是市場上就有!”采訪中,一名做了20多年月餅的食品界人士向記者抱怨。他告訴記者,這些年隨著月餅包裝越來越奢侈,一些月餅企業不是踏踏實實做月餅、做食品,而是大興炒作包裝之風,市場涌現了許多奇名怪餡的“花哨月餅”,價格上動輒幾百元。
不過,令這位“老月餅”略感欣慰的是,由于今年監管力度大,市場上奇名怪餡的“花哨月餅”明顯減少。來自有關方面的信息也表明,今年省內的月餅市場確實不那么“花哨”了,不少負責任的食品企業主動拒絕制作所謂的“創新產品”。
山東金喬食品廠負責人張磊告訴記者,他們今年只生產21個品種的月餅,基本都是傳統的月餅品種,不做無謂的不切實的“創新”。他打比方說,像“海參月餅”這一產品,雖然打上“海參”的名號可以賣高價,但是他們不敢做,因為質量、含量、工藝菌群等不好把握,拿不準就可能出事,寧愿不做。
來源:齊魯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