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鲅魚,漁市上的魚種不多,而且價格很貴
水母網9月7日訊,日子好過了,吃得起海產品了,可是煙臺市面上熟悉的魚種卻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多年見不到了。那么海里的魚都"游"到哪去了?
海市總是開得比別攤位早一點。
昨天早上6點多,家住文化四巷的老林就拿著購物袋往文化路市場遛達。開海已經6天了,以前每周總要吃兩次魚的老林一家,開海這一個周,還一次魚也沒買。用他的話說是:市場哪有魚。
開海了,市場怎么會沒有魚?其實,魚是有的,只是相對于老林這樣的工廠退休職工來說,魚的品種稍顯單調,有些魚價格也比去年高了不少。
看市場:小鲅魚當紅唱主角
文化路市場的五排攤位,漁市占據的是最東邊的一溜。早上六七點鐘下午四五點鐘,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候。沒開海的時候,最頭上是將近10米長的蛤類,兩頭賣的是螃蟹,中間有養殖的蝦,還有少數攤位賣凍魚。
從東方電子一個下屬企業退休的老林等開海這一天等了很久。9月1日那天,他興沖沖邁進了早市,結果來來回回轉了兩趟,一條魚也沒買回家。"那天跟今天,也差不了多少。"老林告訴記者。
昨天的文化路市場,鲅魚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賣鲅魚的攤位有9個,兩個多平方米的攤位上,放著幾十條重量在4兩左右的小鲅魚,大小出奇的整齊。有的在邊邊角角的地方擺著幾條牙片魚,或是小黃花、鯧魚,但大多價格不菲。
一捺多長的小牙片,每斤13-16元不等;小黃花樣子不算新鮮,也不大,得12元一斤;號稱本地鱽魚的賣價是15-17元一斤;大一點的活牙片,每斤45元;最貴的是鯧魚,七八兩一個的,要價55元,可能是買的人太少,沒等記者講價,攤主主動降到了40元,旁邊的一位大姨不由地說了一句:"我的媽,天價。"搖搖頭走了。
也有大個的看上去新鮮的黃花魚,要價每斤32元,大黑魚要25元,稍大點的"本地"鱽魚,每斤30元。
再看紅利市場,從0432號板房往西,有幾十家海鮮店,賣鲅魚的占了一半。東口海鮮店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居然關著門,旁邊店的大姐解釋說:"風太大,拉不上貨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