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堤防沿線成“漁家樂”(資料圖片)
中廣網鄭州9月9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年來,位于河南鄭州市花園口附近的黃河堤防沿線悄然變身,成了一條紅紅火火的漁家樂走廊。游客滿意而歸、漁民盆滿缽滿的背后,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排污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這些漁家樂向黃河排放的污水高達一、二十噸。
如今黃河花園口附近大壩上隨處可見這種漁家樂的飯店。不大的院落,或者干脆在船上臨時搭上簡易房,加上十多張桌子和一些木凳是這些漁家樂的標準配置。根據鄭州市惠濟也就是花園口所在轄區文化旅游局提供的材料顯示目前該區發展漁家樂100多家,帶動直接就業5000多人,間接就業上萬人。可以說漁家樂已經成為當地一個紅火的產業。
而紅火的產業背后卻存在一系列問題,除了記者了解到大量漁家樂船只存在會對黃河汛期的河道泄洪和人員安全帶來一定影響之外,對環境也存在嚴重污染。許多漁家樂都開在一、二級水源的保護區,鄭州市所用自來水就從這里取水。而漁家樂排除的大量污水、垃圾都給水體造成了一個不小的污染。據鄭州市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顯示,高峰期的時候,花園口附近的漁家樂日排污量就達到10-20噸,而且這些污水和垃圾都是沒有進行任何處理。
由于漁家樂所屬區域和經營方式的特殊性,對漁家樂的監管上涉及河務部門、海事部門、農工委、區政府等等多個行政部門。而正是這樣“多龍治水”的現狀,導致各職能部門因為職能交叉缺少抓手監管的困境,甚至出現相互推諉扯皮,使漁家樂存在10多年,但是仍然疏于管理。而且漁家樂難以取締的背后還有深層次的經濟原因,就是對從業人員的安置。他們從業人員大多是黃河上的漁民,由于在這些年黃河魚類資源日益減少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漁家樂是這些漁民主要經濟來源和生存一個方式。目前來看漁家樂難以一禁了之,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各個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真正的切實作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熱線4008000088,登錄平臺或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