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指揮浙江、山東、河南公安機關破獲一團伙生產銷售食用地溝油案件,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有關于地溝油的事情從幾年前就開始討論,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之后,近幾年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此次地溝油重出江湖,又一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推上前臺。
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悠久的民族。且不說那些豐盛精美的大餐,單是那一道道細致的小菜就足以讓人垂涎欲滴。但現在的問題是:誰還敢放心地吃一頓飯呢?
地溝油為何屢禁不止,它到底為什么會出現?是整個社會的誠信缺失還是我們的監管漏洞。地溝油指的不是一種油類,它其實是對劣質油的一個總體的稱呼,它對于人體的危害極大,是國家明令禁止銷售和使用的,但是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人無視法律規章鋌而走險呢?這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們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貪婪;人們收購和使用地溝油需要的成本低廉,稍作加工便可以獲得的是十倍的巨大利益,再加上由于監管力度和懲處制度的不完善,被查獲最多也就是罰款了事,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那區區幾百元的罰款便顯得十分的微不足道。換個方面說,查處了這一處,很快又會出現第二處,“整治”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生產”的速度,所以也許思想上的觀念不好扭轉,但是在制度上的完善和處罰上的力度才是最根本的。
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下國外地溝油的處理方法,在日本、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為了解決地溝油的問題都想出了很多積極應對的辦法,這些辦法成功的將無用的地溝油變成了有用的燃料,服務了社會和大眾的生活。將無益變成有益,這未嘗不是我國在提倡建立節約性社會中的一個好思路。政府、社會和企業可以做到多方贏利,何樂不為。但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的能力和技術力量都很有限,想達到發達國家的處理水平的確有些天方夜譚,但是我們應當慶幸的是:這樣“變廢為寶”的思路已經引起了政府及很多能源環保企業的關注。
政府等其他機關正在努力地為我們營造一個健康干凈的社會環境,我們要做的不是懷疑或者抱怨,更多的是要給政府信心,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還是那句話,賺錢可以,但是別昧著良心賺錢,別讓“地溝油”毀了我們的餐桌。
來源: 訊納信息傳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