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常吃的黃花魚,從大海里被漁民捕撈上來時每斤的成本僅為4元左右。等到了市民餐桌,同樣一斤黃花魚,價格就漲到了20多元一斤,質量好的甚至要二十七八元。海鮮從被漁民捕撈上來到端上市民餐桌,中間要倒幾次手?經過幾道加價環節?
捕撈上船
每斤賣4元才能保本
44歲的徐克森,一身黝黑的皮膚,一看就知道是個地道的漁民。家住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的徐克森,祖上幾代都以出海打魚為生。
將魚捕撈上船后,船老板一般都要開始算賬了:要算上柴油、人工、船員吃喝、養船等成本,把這些分攤到捕撈來的海貨身上,就得出了每斤魚的保底價。比如,一艘捕撈到五六千斤黃花魚的捕撈船,每斤黃花魚至少要賣到4元錢,才能保證不賠本。
海上收購
誰出的價高魚歸誰
最近幾年來,隨著人工、柴油等費用大幅上漲,為節約成本,同時提高捕撈效率,捕撈船在海上捕到的海貨不再直接靠岸出售,而是由專門的收購船運回出售。
沙子口漁港碼頭的李啟程手底下有三條收購船。李啟程說,現在黃花魚在海上的收購價是每斤10元左右,好一點的能達到每斤11元。
成本每斤4元左右,最終的收購價怎么加到了每斤10元了呢?“跟拍賣會類似,誰出的價高,魚就歸誰。”徐克森說,現在海貨很稀缺,大家為了不白跑一趟,紛紛被迫加價。
逢年過節,收購船的老板一般會到“船老大”家里“坐坐”,送電視、送冰箱、送洗衣機等都不稀奇,請客吃飯、送煙送酒更是常有的事。這早已是行業內的潛規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