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兩會”上,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品牌葡萄酒齊聚一堂,法國、加拿大等多款知名品牌葡萄酒開始進入港城市場。面對洋葡萄酒的沖擊,本地葡萄酒如何突圍,成了業內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國產小品牌葡萄酒難吸引客流量
在節會舉辦期間,葡萄酒展區的南非館總是人氣爆棚。在有著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葡萄酒的柜臺前,前來品酒的人也絡繹不絕。但國內的葡萄酒展館,除了張裕、南山、長城等,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人氣普遍不高。
在采訪期間記者發現,一些銷售葡萄酒的商貿公司業務人員,都喜歡跑到有老外的展臺前品酒。不是為談業務,而是為與老外合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務人員坦承,洋葡萄酒深入人心,國產葡萄酒除了大品牌之外,小品牌葡萄酒在銷售時很難獲得消費者認可。想要賣得好除了起個洋名外,還得有老外助陣才成,讓消費者看到自己與老外的合影就是助陣的一種方式。
低國標拖了國產葡萄酒的后腿 參加此次“一節兩會”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教授李華說,目前不少國人都將葡萄酒看作是舶來品,但其實中國才是葡萄酒的發源地。“但我國的現代葡萄酒產業起步較晚,最初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去甚遠。”
據介紹,80年代中期,葡萄汁含量只要達到30%就叫做葡萄酒,其他70%則由酒、糖、香精組成,與國際標準規定100%葡萄汁釀成的天然葡萄酒相比,國產葡萄酒在當時被叫做“三精一水”。
此后葡萄酒國標不斷提高,中國也成為葡萄酒生產大國。無法分辨葡萄酒優劣的消費者,轉而追求橡木桶。部分廠商便將橡木粉撒進酒中,導致口感相似。同質化的競爭,使洋葡萄酒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國酒逐漸落了下風。
保持葡萄園的穩定性才能成為葡萄酒強國 在此次“一節兩會”舉辦的葡萄酒產業發展論壇中,與會專家均認為,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葡萄酒生產大國,生產工藝、消費市場等方面,與葡萄酒發達國家的差距并不大。但同時專家也強調,若不能保證葡萄酒產業鏈中葡萄園的穩定性,就成不了葡萄酒強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