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科研成果,使一個車間的石斑魚苗年產量,達到全國石斑魚苗年產量的二十年總和。祖籍南方的珍稀魚種石斑魚,在今年國慶時,將主繁衍區悄然從南方移至北地,在山東萊州實現量產。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水魚類養殖學家雷霽霖說,對于石斑魚而言,這是一次地理緯度的跨越;而對于整個海水養殖產業來說,這卻是一次科技緯度的攀登——
記者國慶見證:珍稀石斑魚跨入“量產時代”
從釣捕到量產,一條魚,見證了兩個水產科技時代。10月5日,兩萬尾赤點石斑魚苗,從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發出,運往福建寧德。而在該公司的循環水車間里,還有赤點石斑、云紋石斑和七帶石斑三種共168萬尾石斑魚苗待價而沽。當天,記者在萊州親眼見證了這一水產科研界的盛事。
“在這一繁育技術獲得突破前,全國石斑魚魚苗的年產量還不到10萬尾。”負責這一項目的明波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翟介明說,今年他一個車間的石斑魚苗產量,已是全國石斑魚苗年產量的二十年總和。今年38歲的林法雄來自福建霞浦,通過工廠化、規模化人工繁育的首批兩萬尾赤點石斑魚苗,即將跟隨他返回家鄉。對他而言,這場貿易頗為尷尬,因為他的家鄉就是赤點石斑魚的主產地之一,但由于那里缺乏成熟的工廠化、規模化育苗技術,使得他無法實現赤點石斑魚的規模化養殖。“基本靠釣捕,產量很低。”林法雄說,在福建、廣東一帶,也有對石斑魚進行人工養殖的工廠,但規模小、產量低,“全國一年的總產量不超過10萬尾”。同時,由于赤點石斑魚的魚身顏色較為喜慶,所以在我國南方極受歡迎,“稍微有點排場的喜宴,都不會少了這味魚。”林法雄說,赤點石斑魚的產量和市場需求形成了強烈反差,從而導致這種魚成為我國最為珍稀貴重的幾種食用魚之一,“個頭長不大,一條成魚大約一斤多點,出廠價能賣到260多元一斤”。
“這次太倉促,準備不充分,可惜,可惜了。”林法雄有些懊喪地對記者說。由于此前并不知道石斑魚已在北方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的消息,因此這次進貨并非專為石斑魚而來,“資金、人力和運輸工具等方面準備都不充分,無法買多”。對他而言,這意味著喪失了一次很好的發展機會,因為他感覺這些魚運往南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養殖后,是“穩賺不賠的”,而給他這一信心的,則是整個石斑魚市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養出來就不怕沒人要,就不怕價格低。很多魚都是買方市場,而這條魚卻是絕對的賣方市場,賣方掌握話語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