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響,蟹腳癢。”金秋10月,大閘蟹讓人吃得開心,卻也有人憂心。
昨日(10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瑞士通用公證行(sgs)位于香港的分公司獲悉,經過該公司對香港市面上30多個大閘蟹樣本進行檢測,發現有約1/4含有雌激素,含量最高者甚至達到了100納克/克,每天食用3只,便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安全界限。
“這種檢測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sgs工作人員說,“這種檢測并不能辨別雌激素是否含法定的禁用激素,也分辨不出其為添加還是天然。要得出這些結論,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化學測試。”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希望進一步了解事件相關情況,但對方表示,食環署最近剛完成今年的大閘蟹時令食品調查,結果將于稍后公布。
香港食環署在回復中稱,會通過食物監測計劃,于進口、批發及零售層面抽取大閘蟹及其他蟹類樣本進行化學及微生物測試,以確保大閘蟹和其他蟹類可供市民安全食用。根據2010年的檢測情況,香港特區政府部門對于大閘蟹的化學測試項目包括檢測獸藥殘余、金屬雜質、染色料、草酸,以及乙二烯雌酚、乙二基已烯雌、酚及已烷雌酚三種法定禁用激素,而微生物測試則檢驗寄生蟲,去年的抽檢結果全部滿意。
香港食環署還表示,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出境水生動物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的要求,內地供港大閘蟹必須來自內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注冊的養殖場。香港食環署也會派員前往內地供港大閘蟹場,對其生產模式、管理方法等情況及檢驗檢疫措施進行確認。另外,口岸檢疫站的食環署人員會檢查輸港的大閘蟹,核對及收集隨大閘蟹批次到港的衛生證明書。
事件發生后,內地一些大閘蟹產地的生產監管部門也紛紛表示,大閘蟹在養殖和上市過程中均會經過嚴格監控檢測。
“我們不僅跟養殖戶簽訂了安全生產承諾制度,要求其建立生產養殖臺賬等管理制度,還有專門的檢測機構在大閘蟹的產前、產中進行檢測。”陽澄湖漁管辦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甚至連喂養大閘蟹的小魚、小蝦等餌料也要經過檢測監控,出口的大閘蟹更是要經過幾十個項目的檢測。”
而江蘇省檢驗檢疫局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事件已經引發了檢測部門的高度重視,近日將對檢測項目、標準等予以公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