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奶粉、紅酒,進口食品賣得都不是很理想。”16日,記者從省城多家超市獲悉,盡管使用了促銷手段,但多家超市的進口食品銷售情況并不樂觀。個別超市甚至早已將“洋食品”專區撤掉,并基本不再訂貨。
16日下午,在銀座地下購物廣場進口食品區,不時有顧客前來選購。超市食品部負責人介紹,該超市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銷售進口食品,目前銷售狀況不錯。不過,這樣的場面在其他不少超市并沒有出現。
歷山路一家大型超市正在對進口休閑食品搞促銷,部分商品價格下調。一些市民在專區內選購,不過最后將食品放到購物車的并不多。這些“洋食品”價格較普通同類商品高起碼50%以上,而且不少商品的生產日期已經在半年以上。
“進口食品賣得不怎么樣。”超市休閑食品的負責人介紹,“洋食品”行情一直不瘟不火,在一些特殊節日,巧克力可能會賣得比較快,但恢復到正常狀態后,可能一個月也就賣一兩盒。正因為如此,在接貨時,超市方面只收保質期長的食品,“起碼要一年以上的”。即便這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現有食品快到保質期限,于是促銷,如果再賣不出去,只能銷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銷毀一些。”他感覺,進口食品賺不到多少錢,有時候甚至是賠本賺吆喝。
類似的情況在多家超市出現。泉城路一家大型超市負責人介紹,超市內“洋食品”賣得“一般情況”。而家樂福則早就撤掉了進口食品專區。超市相關人士介紹,家樂福2004年進駐濟南時,設置了“洋食品”銷售專區,后來發現銷售情況不是很理想,不敢訂太多貨,“有時候一次只訂一箱”。2008年,超市將專區撤掉,如果有部分進口食品,就分門別類地放到各自所屬的食品品類中銷售。漸漸地,這部分商品越來越少,“現在除了奶粉和紅酒,其他品類,尤其是休閑食品已經基本沒有了。”
“洋食品”為什么難銷?多位超市負責人分析,目前在濟南,購買“洋食品”的顧客有外國友人、留學歸來的市民及少部分收入較高的市民,但這部分人的數量并不多。大部分市民對“洋食品”并不“感冒”,“一方面價格較高,另一方面口味上適應不了。”
不過,像家樂福這樣打算撤掉專區的大型超市不多,他們愿意為了滿足顧客的多種需求而撐下去。沃爾瑪和大潤發有關人士介紹,超市進口食品實行統一配送,他們無法自主決定取消專區。另外,盡管顧客不多,但既然有顧客對“洋食品”有需求,就應保留這部分商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