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乳品行業,對嬰幼兒配方乳粉檢測的高標準嚴要求是公眾關注的第一要點。業內人士介紹,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出臺的《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06版)》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檢驗項目表中列出53項,其中企業自檢占34項,到了2010版,同類檢驗項目表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三聚氰胺、二十二碳六烯酸等11項。別的檢測項目可以抽檢,但作為重中之重的三聚氰胺檢測則是批批都須執行。
對此,很多乳企負責人表示:“三聚氰胺檢測設備簡單的10多萬,更全的需要幾百萬,這個開支相當于80年代建一個乳品廠。”作為國內乳品企業標桿,飛鶴乳業負責人客觀地分析說,對于如此嚴格的要求,不是所有的乳品生產商都有能力做到,但是增加檢測項是誠信負責的乳品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
實際上,早在新標準執行前,飛鶴質檢中心已全部配備國際領先的頂級檢測設備,例如質檢中心配備丹麥福斯全自動鮮奶成分分析儀進行在線檢測,荷蘭戴爾沃快速分析儀進行抗生素類檢測,日本島京高效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離廣度計等。利用這些設備,飛鶴對鮮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24小時全程跟蹤檢驗,經歷25道檢驗程序、203項次檢驗項目,全方位嚴格監控,使產品質量指標完全符合并超過國家標準的要求。
另外,飛鶴乳業負責人介紹,《細則》2010版還嚴厲打擊“分裝粉”現象,鼓勵先進的生產工藝,其具體規定為:“僅有包裝場地、工序、設備,不是完整的生產條件,不予生產許可審查。”
“這一條戳到許多外資品牌的“軟肋”,因為很多外資品牌都存在進口大包裝奶粉在國內組裝、分裝、出售的情況,而大包干粉從國外生產到國際運輸再到國內包裝出售的周期至少也要幾個月,其新鮮和營養程度可想而知。”飛鶴乳業負責人告訴筆者。
飛鶴乳業采用先進的“濕法”工藝,即在鮮奶液態下進行各種原材料的混合,再經高溫噴粉干燥等工序還原成粉狀。濕法工藝能保證奶粉的新鮮和各種營養元素的均勻,但對奶源和工廠建設要求頗高,因此采用此法的企業較少。
此外據了解,濕法工藝對奶源條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因為其主要受到奶源地和生產廠的距離所影響,所以乳企必須像飛鶴這樣自主掌控牧場奶源,同時奶粉生車間就建在牧場周邊,方才能實現濕法工藝。飛鶴負責人透露,飛鶴牧場乳牛產出的鮮奶在兩小時內就會被加工成奶粉,這個“兩小時生態圈”屬于國內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子信息追溯系統建設方面,《細則》2010版規定應至少對影響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質量的關鍵工序或關鍵點如原輔料驗收,配料,均質,殺菌,噴霧干燥,包裝過程等建立電子信息記錄系統。對此,飛鶴負責人表示:“我們為產品所作的電子信息記錄遠不止上述要求。”
對于獲得新的許可證,飛鶴負責人坦言:“我們在各項指標上都領先,因此順利通過毫無懸念;我們目前已經打造了一條涵蓋從奶源到終端服務的產業鏈,真正實現了從牧場到餐桌的理想。將來,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國際品質是我們飛鶴的重點工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