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一個月內,蒙牛乳業接二連三出現安全問題,而企業均將原因歸結為運輸流通環節,在運輸過程中,由于產品積壓,空氣進入,造成產品變質。除9月份三起事件外,今年4月份,蒙牛學生奶就出現陜西榆林市中小學生飲用中毒的惡性事件。這些事件的曝光,不得不讓消費者對蒙牛“高品質、安全”的形象產生質疑。
近幾年,隨著乳品安全問題的頻繁發生,政府陸續出臺了加強監督管理的措施。同時,借助重申許可證制度,大大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淘汰一批不合格企業。國內大型乳品企業,也加強了自身產品生產安全監管。奶源上,有條件的企業開始自建奶源,沒有條件的企業也都轉向進口奶源。生產上,企業花巨資引入檢測設備,加強生產管理,同時建立了“廠內多層自檢”的質量安全監管流程。作為龍頭的伊利、蒙牛,更是小心翼翼,盡力保持潔身自好。但這并不說明乳品安全問題已經一勞永逸地被解決了。
此次蒙牛乳品安全問題盡管頻繁發生,但都呈現“局部、零星、偶發”特點,那表明問題沒有出現在生產環節,也非奶源問題,主要原因是企業相關安全自檢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引起的。在筆者看來,受政府政策措施導向,企業安全監管集中在了奶源、加工等環節,忽視了從“出廠到進入消費者手中”的中間流通運輸環節。另外,目前國內乳品冷鏈運輸建設水平依然較低。在此背景下,對于蒙牛、伊利這樣的大型企業,市場擴張速度快,業績增長良好,今年在東南沿海市場開發成績顯著。因此,企業努力加大對當地奶源、加工基地建設,同時更多乳品卻進行著長距離“北奶南運”的調運工作,由于缺乏對流通運輸過程的監管,出現問題在所難免。
筆者相信,三鹿多年苦心經營成果瞬間化為烏有的慘痛教訓,讓蒙牛、伊利、光明這樣的企業,打心眼里不愿讓自身產品出現任何質量安全問題。三聚事件后,企業、政府都投入了巨大精力在乳品安全上,但至今總體效果并不顯著。主要是,整個食品安全問題,不只是某一行業問題,它涉及的因素、領域非常廣泛,地溝油、假雞蛋、瘦肉精等,究其根源,無不與國內農副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制度不健全、配套法律法規不嚴格、利益分配關系失衡、社會風氣不良等有關。乳制品產業,作為產業鏈條最長的食品產業,涉及奶牛養殖、原料收購、加工、物流運輸、銷售等多個產業部門及利益環節,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需要養殖等實體產業現代化發展,同時需要產業制度創新,特別是涉及利益關系制度的創新,需要配套的服務體系發展,需要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等軟實力的增強,同時還需要企業加強對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監管工作。可見,這是一項非常復雜并浩大的工程,需要時間去逐步推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