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24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近年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為此,修正案草案規定:對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完善舉證制度拖延訴訟或將賠償損失
【背景】前不久,發生在江蘇南通的大巴車司機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誣案件中,大巴車司機殷紅彬很幸運,因為車載監控系統所拍攝的錄像,不僅還了他的"清白",還使得他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受到人們的稱贊。【規定】為了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民訴法修改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接收當事人提交證據材料的手續,增加規定促使當事人積極提供證據。
針對有的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不及時提供證據,故意拖延訴訟的情況,草案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予以訓誡、罰款、賠償拖延訴訟造成的損失、不予采納該證據。"這次的規定雖然不是那么剛性,但畢竟是做出了規定,有進步意義。這樣可以促使當事人積極提供證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有關負責人說。
加大懲處"老賴"執行通知不再"通風報信"
【背景】"執行難"是長期困擾法院的老大難問題。另起訴訟逃避執行、假離婚轉移財產、銷聲匿跡躲著不見……實踐中當事人規避執行、逃避執行的花樣層出不窮。【規定】為了加大對"老賴"們的懲處力度,進一步解決"執行難",此次民訴法修改,強化了執行措施,專門增加規定,對逃避執行行為進行制裁,并提高了對拒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等行為的罰款額度。"執行通知"是在法院執行前,先告知當事人法院即將執行的一項制度,旨在督促當事人自覺履行法律義務,避免使用強制措施。然而這一做法卻在司法實踐中事與愿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說:"通知制度的設置本來是為當事人自覺履行提供一個時間階段和機會。但當事人收到執行通知后,往往不履行義務,而是轉移財產逃避執行。有人戲稱這種執行通知制度等于是給當事人’通風報信’. "
針對這一弊端,此次草案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
小額訴訟五千元以下民事案件一審終審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