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糧食儲備,十多年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控市場,現在不行了。”10月30日,談及中國目前在糧食流通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國家糧食儲備局原局長高鐵生說,目前,國內的糧食儲備體系的物流、調控能力已經達不到市場的需要,這可能會對糧價、油價的平抑與控制產生不良影響。
高鐵生是在鄭州出席首屆中國糧油財富論壇時做出上述表示的。他在當天的論壇上指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基本上擺脫了吃不飽飯的噩夢,但目前國內的糧食流通環節,仍存在不少問題。
高鐵生認為,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市場體系不健全,交易市場不夠發達,而且期貨交易的品種不夠豐富;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場與交易主體不夠成熟,中國作為糧食生產、消費大國,卻對世界糧食價格的決定起不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基本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缺乏大型的糧食企業,中小企業遭遇資金難瓶頸制約,糧農組織化程度較低;價格信號扭曲,生產者和經營者對國家政策形成嚴重的路徑依賴,企業往往很難對市場做出正確的預期。高鐵生同時指出,目前國內的糧食調控體系也存在有糧食投資重復建設嚴重以及糧食調控體系不夠健全、完善等問題。
糧食儲備缺少深加工
高鐵生說,在糧食流通環節,由于市場化推進緩慢,造成國家在糧食物流方面的資金投資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合力,重復建設比較嚴重。
“在為一些省做糧食物流方面的規劃時,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是,中央有儲備糧的物流設施,但到了省里,還去另搞一套,而且相互之間缺少合作,造成了很多的資源浪費。”高鐵生說,這導致我們國家的糧食物流成本非常高。
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國內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糧食儲備局仍是以儲備為主,對糧食的深加工、經營還處于初級階段,造成針對糧食、食用油的物價平抑措施的調控能力大打折扣。
“2008年,全球發生了金融危機,造成了糧食緊張。當時上海糧食局的一個領導就告訴我,為了應付當時的局面,上海啟動了平抑糧價、油價措施,剛開始效果并不顯著。原因是什么呢?”高鐵生說,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向市場投拋的不是成品,而是諸如毛油、大豆、糧食這些初級產品,但老百姓已經不吃這些了,他們要吃深加工的糧食,吃品牌的產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