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一邊是下游消費市場增長強勁,一邊卻是與之合作的上游灌裝企業頻頻虧損并屢遭拋售。百事可樂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開始不斷上演此類“戲法”,其在中國謀求獨資化的意圖日漸明顯。
讓我們不明白的是,對于跨國公司的并購并掌控行為,中資企業難道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百事可樂的合資中方正欲轉讓福州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11.1%股權,叫價1370.85萬元。據天津產權交易所10月25日透露,百事方面已明確表態參與競購,這意味著福州百事將很有可能最終由百事可樂獨資。在這之前的9月份,百事可樂最終以“唯一合格求購方”的身份,花了1.44億元的底價從深深寶手中獲得了深圳百事15%的股權。
誰也不會想到,時隔多年之后,百事可樂與福州百事、深深寶等合資的中資企業雙方的身份會錯位成拋售者和接盤者。其實,近年來已經發生多次百事可樂接手合資公司中方股東轉讓股權的事情,因合資公司均處于虧損狀態,百事可樂一度陷入以虧損方式逼退中方合作者的丑聞漩渦。
業界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正是百事可樂的中方合資者對其產品無定價權和話語權。事實上,中方股東的利潤主要來自灌裝企業的分紅,而百事可樂的利潤則主要來自于濃縮液,對灌裝企業而言,濃縮液的成本占到整體成本的1/3以上,再加上近年來濃縮液的頻頻提價,更是加劇了灌裝企業的成本壓力,壓縮了其利潤空間。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一邊是下游消費市場增長強勁,一邊卻是與之合作的上游灌裝企業頻頻虧損并屢遭拋售。百事可樂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開始不斷上演此類“戲法”,被業界稱為是百事可樂的收權行為,其在中國謀求獨資化的意圖日漸明顯。其實,百事可樂對國內各主要灌裝企業一直扮演著品牌擁有者、外商投資者、濃縮液供應商三位一體的角色,這是它能夠控制中資企業的三大法寶。
逐利的本性使得跨國公司利用其獨有的技術優勢一步步擴大在華控制權,從而獲得最大利益。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飲料市場初期,市場競爭以產品為核心,由于對中國市場不太熟悉,跨國公司不可能在市場和銷售領域投入太多資源,但隨著中國飲料市場的競爭向渠道管理、市場營銷全面展開,跨國公司加強對合資的中資企業市場和營銷的控制力度。
長期以來,我們也許對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跨國飲料公司抱有太多的幻想,以至于忽視了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不錯,跨國公司來到中國能擴大稅收,但同時也把大量的利潤拿走;外來投資繁榮了市場,但也擠占了本土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百事可樂通吃中國飲料灌裝企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