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些地方隨意標注"有機"標志、花錢購買"有機"認證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記者針對"有機食品"質量認證等問題,采訪了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專家以及有關企業人士。
認證機構 不承諾認證完成時間
如今在網上搜索 "有機食品認證服務",可以找到很多咨詢機構,這些機構大多宣稱可以代理有機食品的認證,以及在"3個月內完成現場檢查及產品檢查工作,并拿到有機轉換證書,第二年拿到有機證書。客戶所做的只是提供企業證照和蓋章簽字等工作。"
權威人士認為,有機食品的認證要經過申請、材料審核、現場檢查、檢查報告、綜合評審、頒證評審等多個階段,認證機構可規定自己審核程序進行的時間,但不可承諾認證完成的確切時間。
針對認證機構存在的問題,國家認監委負責人表示,認監委對有機產品認證始終堅持"嚴格標準、嚴格準入、嚴格監管、嚴格查處"的原則,一旦發現嚴重違規的認證機構和認證人員,將堅決撤銷其從業資質。
據了解,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認證監管部門已累計檢查食品農產品認證機構808家次、獲證企業22717家次。目前,我國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從2004年的36家已減少到現在的24家。認證標志 采用暗碼方式做編碼
"有機大米""有機蔬菜"……在很多超市里出現的"有機食品"雖然沒有認證標志,真假難辨,但卻價格不菲。此外,根據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機食品認證證書有效期僅為一年,但市場上的有機食品很少會主動標出認證證書的有效期。
上海食品研究所總工程師馬志英說,許多超市所謂的"有機食品"是否真能達到有機產品標準,還是得打個問號。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企業不規范、違規用標已對有機產品整體形象產生損害。造成目前不規范用標的原因,既有市場秩序混亂的因素,也有社會誠信缺乏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
據了解,為了規范有機產品標志的使用,國家認監委已要求認證機構采用暗碼方式,賦予每枚認證標志唯一的編碼,確保發放的每枚認證標志能溯源到對應的認證證書、產品和生產企業。認監委將建立認證標志數據庫,供公眾查詢。
國家認監委還要求認證機構加強對認證標志印制單位的管理,同時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檢查的方式,對獲證組織使用認證標志的情況進行檢查,確保獲證產品數量與認證標志使用量相匹配。產品質量 達到有機要求難度大
有專家認為,即使一個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產品的認證,它也可以隨時違反標準進行一些 "非有機"的操作,但由于有機產品對環境因素要求極高,往往很難通過檢測產品來確定它是否真的"違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