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作為東北三寶之一,日益受到重視,但中國人參產業卻遭遇與數年前"中國稀土"行業相同的迷局。
目前,我國有近2萬家企業從事人參種植、加工和貿易,但由于缺乏大品牌和骨干企業,致使很多企業只能依附外資企業或品牌。我國人參產量占世界70%以上,出口占70%-80%,世界人參總產值約500億元,但中國只占16億元,不到世界總產值的4%.我國人參的產量與產值相差20多倍。如此格局不禁讓人想起此前我國稀土行業的境遇。稀土之于中國,猶如石油之于中東、鐵礦石之于澳大利亞。然當中東和澳大利亞享受"壟斷"暴利之時,部分遭"賤賣"的中國稀土甚至通過"走私"通道成了他國的稀土儲備。鳳凰衛視《小財經》節目曾有"日本低價購買中國稀土,儲量已夠用50年"相關報道,并直言不諱其中險惡用心。我國人參產業會否重蹈覆轍,甚是堪憂。
人參作為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滋補品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被譽為"百草之王".中醫學典籍屢有記載如"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經養胃"且能安神益智、延年益壽;現代研究證明人參具有抗疲勞、提高人體抵抗力、增強智力、美容養顏等功效。深化發揮人參價值,不僅有益于增強國民體質、促進百姓健康事業發展,也關乎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目前,中、日、德、奧、英、法等許多國家的藥典都收錄了人參定性的內容。隨著人參深加工、精加工發展以及中草藥的國際化,人參聲名遠播,更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每年的9-10月份,是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人參產銷的"黃金季節",人參市場成為國內外業界人士關注的熱點和焦點。
吉林省人參出口量是韓國的20多倍,出口創匯額卻只有韓國的1/10.坊間傳聞,相比于韓國所謂之高麗參,中國長白山人參抗癌效果更為突出;韓國人參原料不足,其原料有30%來自長白山人參。果真如此,不能不叫國人為之扼腕。
如此差距,原因何在?其一,韓國政企聯合做大做強,主要人參企業和品牌政府背景濃厚;其二,韓國針對人參產業立法,規定市場進入標準;其三,大力支持參農,資金、技術、產銷等一條龍服務;其四,強化高麗參品牌宣傳等。多年來,韓國政、商、學界刻意包裝韓國為人參"發源地"和"宗主國",盡管其人參產量、應用歷史等都遠不如中國;甚至追溯起來,韓國人參本源于吉林人參,但其整個產業優勢明顯。對比并反思,不能不為中國人參產業敲響警鐘,產業深化任重而道遠。
業內人士指出,人參堪稱食品中的"稀土",關系國民健康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意義重大。人參產業發展必須從戰略上覺醒。
第一,建立并完善中國人參市場的準入制度。比如韓國通過人參立法規定市場準入制度。我國還應盡快跟進并更加嚴謹,同時構建穩健、系統的產業體系,推動產業有序、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