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為了昭示生吞三鹿后兩年的消化不良病癥已祛,三元近期動作不斷:‘抄底’太子奶、人事大換血以及高調進軍飲料市場等輪番上陣。此舉到底是全方位出擊還是病急亂投醫,終將由隨后的業績來作終審判決。
高調涉水飲料市場
近日,三元正式宣布與臺灣食品巨頭愛之味達成“婚約”,共同投資成立北京愛之味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愛之味飲品銷售公司兩家新公司,高調涉水健康飲料行業。
“換我我也這么做。如果要我拿一筆錢投資建廠,我一定做飲料廠而不做乳企。”天津奶業協會副主任何清毅告訴新金融記者,從某種程度來說,乳企做的是費力不討好的活,原料奶買進來,需要靜乳、均脂、殺菌等幾十道工序,步驟繁雜,但生產的產品卻不易保存,利潤也并不可觀。
正如何清毅所言,目前各乳品企業普遍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原料奶價格一路飆到3.4元/公斤、3.6元/公斤,加工費用、人工費用、檢驗費用同樣一路向上。“如今單說檢驗成本,每噸就比之前增加了16元。”何清毅坦言,產品價格漲幅根本跟不上成本增幅,“如果做純奶,量少就得賠錢。”以今年上半年經營情況為例,三元乳制品的毛利率為22.51%。反觀作為純果汁飲料龍頭的匯源,在經歷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下滑近11個百分點后,仍有26.1%的毛利率,高于前者近4個百分點。
為此,三元很快便動起從飲料市場“賺外快”的心思,不僅設備幾乎可以通用,銷售渠道幾近相同,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三元“轉行”都手到擒來,且行業風險相對較小,準入門檻也并不算高。
事實上,早在這次高調宣布前兩年的時間里,三元便曾對飲料市場進行過低調試水。2009年12月,三元分別與鴻圖世紀(北京)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圣德順飲品有限公司就生產“三元”牌八寶粥產品以及生產“三元”牌植物蛋白飲料產品進行合作,兩項合作的期限均自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止。
顯然,對于三元來說,其并不糾結于做不做另一個市場的問題,而是怎么做這個市場的問題。據三元方面透露,在此次以合資形式成立的工廠與銷售公司中,三元各占30%股份,合資工廠將已經授權的“三元”、“愛之味”或雙方共有品牌的健康飲料(含乳飲料)為主要產品,并可接受非三元同業競爭對手的委托代工。與再次收購、兼并等途徑相比,此舉不僅分擔了風險,更不會因整合后的磨合問題而耗費過多精力。畢竟,三元吃過磨合不利的虧。自2009年吞下三鹿后,直到今年8月,三元才正式宣布對三鹿成功整合,并實現扭虧為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