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彭德倩)昨天下午,上海海洋大學主辦的蟹文化節在南京東路世紀廣場開幕。與此同時,第五屆“豐收杯”全國河蟹大賽擺下擂臺,來自上海、重慶、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山東等40余家養蟹企業的近千只大閘蟹角逐爭勝。江西養殖戶選送的一只390.3克的雌蟹獲封 “蟹后”;“蟹王”稱號則被一只安徽“趕來”的重達616.3克的雄蟹奪得。此外,大賽還評出了“最佳種質獎”、“最佳口感獎” 。
此次比賽的“評審專家”還包括一臺電腦——原來,每只螃蟹出水30秒后,工作人員用電子秤稱重、尺子量身長后將數據輸入計算機,由上海海洋大學開發的 “中華絨鰲蟹優質蟹評比軟件”進行核算統計,判斷每只螃蟹的肥滿度。接著,7位來自全國的水產專家逐一細看螃蟹的體色、額齒、測齒和背部疣狀突起形狀等,嚴格評審。
上海海洋大學王武教授提出了清水大閘蟹最佳口味的“五星”標準:“肥”,指背厚,背甲殼蓋的末端與蟹臍之間的縫隙大,表示肉質飽滿、膏脂豐富;“大”,個體碩大,雌三(兩)雄四(兩);“腥”,具有獨特的蟹腥氣,蟹味濃郁;“鮮”,味道鮮美,表示肌肉中游離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多;“甜”,蟹肉中富含甘氨酸、丙氨酸,口感清甜。
怎樣的螃蟹算好蟹?蟹膏蟹黃越多越好嗎?昨天的河蟹大賽現場,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家王武教授釋疑解惑。
選蟹無須“盯牢”陽澄湖
我國食蟹的歷史已有6000多年。歷史上,三塊濕地出產的河蟹品質最好:古丹陽大澤(蘇南、皖南的固城湖、石臼湖、南漪湖)產的“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濕地產的“勝芳蟹”,以及蘇州的“陽澄湖大閘蟹”。如今,古代三大名蟹中僅存陽澄湖蟹一枝獨秀。
王武說,2010年全國河蟹產量接近60萬噸,陽澄湖大閘蟹滿打滿算僅2000噸,占全國產量的3‰。而上海一年的消費量是6萬噸,陽澄湖大閘蟹每年供應上海約300噸,占5‰。可以說,上海人吃的大閘蟹,1000只里面只有5只是陽澄湖蟹。
掐準“六字訣”可選好蟹
與其糾纏于是不是陽澄湖蟹,不如掐著“算、看、捏、掂、比、翻”的“選蟹六字訣”,在市場上選出更多好蟹。
“算”是算時令。陰歷九月份,寒露以后,雌蟹豐滿,蟹黃充實;陰歷十月份,立冬前后,雄蟹壯實,脂膏多,肉味鮮甜。“看”是看體色。河蟹甲殼的顏色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統一的。蟹背草綠色或青綠色,腹部磁白色,無銹斑,說明它生活水草豐盛的湖泊中,為上品;蟹背烏黑色,腹部黑色,說明它在無草的池塘中生活,為劣質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