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眼下正是大白菜集中上市的季節,然而,白菜收購價卻出現了暴跌,個別地區已跌至每斤1毛錢甚至更低,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白菜嚴重滯銷,廣大菜農為此叫苦不迭。“菜賤傷農”現象的頻繁出現,說明我國蔬菜生產、流通環節的積弊仍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根治,加快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造成今年白菜價格重挫和嚴重滯銷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今年秋季持續高溫,大量蔬菜提前上市;二是今年年初蔬菜價格的上漲,激發了菜農的種植熱情,產量的增加使市場供過于求;此外,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柴油供應緊張,間接導致菜販子的減少,很多菜農只好壓價出售。
從表面上來看,市場供需的失衡似乎是造成蔬菜等農產品滯銷的直接原因。但仔細分析之前出現的“姜你軍”、“蒜你狠”,以及目前出現的白菜滯銷等情況,不難發現一個共性:即在每次的危機中,幾乎都在上演一個“供不應求——價格大漲——大量種植——供過于求——價格大跌”的惡性循環,而每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處于整個產銷鏈條最底端的農民。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雖然在收購環節,已是菜賤無人要,但在銷售終端,老百姓仍然需要支付較高的價格,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實惠。
這種“怪圈”說明,農產品產銷體系的積弊是“菜賤傷農”的深層次原因。雖然每次菜價出現異動后,政府有關部門會采取“農超對接”等舉措來穩定市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理方式,只是緩解了眼前的“癥狀”,并沒有對病源上進行根治。集中表現在:菜農對未來蔬菜品種的需求判斷仍然局限于前一段時間的價格表現,對各地區已種植的蔬菜面積和品種毫不知情,只好選擇跟風種植;流通環節多,利潤驚人,投機性嚴重,這不但傷害了菜農的利益和種植積極性,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這種狀況不得到改變,“菜賤傷農”現象的一再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認為,要想根治蔬菜產銷環節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應盡快建立一個全國性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確保種植、產量、交易量、價格等信息的公開和真實,實現整個市場需求與供給的相對平衡。與此同時,要加強對菜農的指導和組織,增強他們對市場趨勢的研判和決策能力,盡量減少盲目種植和生產。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流通渠道的建設和監管,確保流通環節利潤的合理分配。這就要求,在發展多元化的流通模式,形成各種渠道相互競爭、優勢互補的流通格局基礎上,要加快調整清理一些不合理的流通渠道,特別是對一些投機性的行為,要進行嚴厲的打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