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外來平價面包店和高端面包店同時走俏泉州的報道引起了讀者和業界人士的關注。定位中端市場的本土面包店,在遭受外來擠壓的同時,也經歷著同質化競爭和商業扎堆的困局。
記者昨日從豐澤區祥遠路由南至北,走到圣湖路,發現在這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上,聚集了1家麥都面包店、2家全芳面包店、2家向陽坊和4家伍氏面包店,泉州本土面包市場上數得出的品牌面包店,幾乎都在這里扎堆了,如果加上2家平價蛋糕店,就達到11家了。
經營怪論
盡管如此密集,但是這些面包店的經營者都自稱,目前經營狀況還不錯,至少每天都有幾千元的營業額。以伍氏面包店為例,其國際星城店和圣湖店相距咫尺,卻同樣生意紅火。
伍氏面包總經理龍土帶分析,這是因為泉州面包業的總體份額是在不斷擴大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不斷改變。“以前人們的早餐可能是清粥小菜,現在上班節奏快了,就改成牛奶加面包了,這是面包消費者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對此,全芳面包董事長黃永安也有一個奇怪卻說得通的解釋,他說:“我注意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在12歲前吃什么,一生都會喜歡吃什么。”如今泉州最具購買力的人群,正是吃面包和西式糕點長大的一代人。
據了解,泉州烘焙食品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20年的市場培育,第一代吃面包的人群已經培養起來,福建省麥都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斌分析:“從牛奶銷量上漲的趨勢,就可以看出烘焙業的增長勢頭,泉州的烘焙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行業競爭越充分,消費者消費的意愿就會越強烈。”
生存法則
雖然市場總量在不斷增大,但是并不意味著開一家面包店,就能坐地取錢了。實際上,在短兵相接的紅海混戰中,許多知名的老字號面包店也紛紛敗北。
且不說幾年前安德魯森多家門店一夜潰退泉州,2011年5月,廈門老字號“黃則和”在泉州市區的三家店面也全部關閉,引起業界強烈震動。業內普遍認為,“黃則和”進入泉州采用加盟模式,忽略了新市場的特點,致使其在泉州的經營多年不見起色。“加盟商不能盈利,合同到期當然就不做了。”黃則和董事長黃先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