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向婧)昨日下午,第五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主題報告會暨院士報告會在榮昌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陳煥春、南志標、夏咸柱,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巡視員申茂向,榮昌縣長謝金峰相繼進行主題發言。專家們立足榮昌,放眼全國,共同探討未來畜牧業發展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教授在《我國養豬業發展的戰略研究》報告中提到,去年,我國從國外引進種豬2768頭和5600支豬凍精液。而在最多年份,我國進口種豬接近2萬頭。品種進口的依存度非常高,引種—繁育—基因退化—淘汰—再引種,陷入不良循環。這已成為當前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問題。
“包括榮昌豬在內,其實,我國很多地方品種都是優質遺傳資源,需要進行系統研究和開發利用。結合現代化技術特別是農業生物工程技術,可以挖掘這些品種的遺傳潛能。”李寧舉例說,2009年通過基因敲除技術,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了肌肉生長抑素基因敲除豬新品種。在同等飼養條件下,新品種每頭豬可多長精肉15到18公斤,增加收入200到280元,同時豬肉的品質也大有提高。
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巡視員申茂向在《中國能成為世界畜牧業強國嗎?》報告中,同樣強調了畜牧業種質資源的重要性。他介紹,我國畜牧業養殖品種資源可分為三種:一是屬地方原有品種,占品種總數77%;二是通過引入外種同本地品種雜交培育的品種,約占18.6%;第三類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良種。而能不能成為種豬業強國,主要在于如何開發優質資源。
申茂向舉例,1770至1780年間,中國廣東豬種被引入英國,與當地土豬進行雜交,育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1816至1817年又被引入美國,與當地豬交配而育成波中豬和徹斯特白豬。育成的這些豬種,我國又花了大價錢再引回來。“優質資源不少,可以大量應用。”申茂向說,“瀕臨滅絕的也不少,還有一些正在逐步減少。國家正在想辦法建立種質資源中心,進行保護和利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