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報道:(記者富子梅)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管工作會議上獲悉:截至6月底,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基層用戶已經達到62884個,其中醫療機構用戶38067個,企業用戶22936個,全部實現了在線報告,標志著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管工作已經開始進入信息化階段。
2008、2009、2010年連續三年年報告數在65萬份以上,百萬人口報告率533份,接近發達國家的監測報告率,是我國藥品監管工作最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領域。
目前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都建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還設立了解放軍藥品不良反應、國家計生委計劃生育藥械不良反應2個二級監測中心。全國333個地市都成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或指定了專門人員負責藥品不良反應監管,部分地區還成立了縣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我國已初步建成了以國家、省、地市為基礎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管理組織體系。
截至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已向社會發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42期,定期發布《藥物警戒快訊》102期,介紹其他國家藥品監管當局發布的藥品安全警示信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較好地履行了對上市藥品監測、控制、服務以及應急處理等職責,在近幾年的藥害事件處置以及保證公眾用藥安全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湞表示,下一步,要做好基本藥物、疫苗、中藥注射劑和高風險類藥品的監測,及時分析、評價監測信息,切實做到藥品安全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評價、早控制”。注重高風險信號的評價挖掘和利用,屬于藥品質量問題的,要督促企業改進質量;屬于藥品本身問題的,要督促企業開展上市后研究,切實提高我國藥品安全監管水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