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祖文:喜愛在真實動人靠精神
電影《楊善洲》在全國上映3個多月來,觀眾人數超過了500萬,票房收入上億元,獲得第十四屆華表獎兩項大獎。同時,圖書《楊善洲的故事》也在各地新華書店熱銷,銷量突破了100萬冊。一部投資成本只有1000萬的影片、一本只有90頁的圖書,為何如此打動人們的心靈,受到廣大觀眾和讀者的喜愛?值得我們深思。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耕地保護要杜絕“監守自盜”
農民作為土地承包經營的主體,既享有權益,也擔負有責任。尤其在轉型期,針對一些地方不愛農惜地的現象,也亟須創新土地管理機制與政策,根本扭轉人為拋荒、壓損和侵占的問題,探索建立激勵性的耕地保護責任與機制,真正讓耕地保護者有其利,讓耕地占用者盡其責,使農民保護和利用耕地的長遠生計有保障。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媒體成長離不開“自我觀照”
中國的媒體正處于快速生長的時期。不管是黨報黨刊,還是都市媒體,要健康成長壯大,都需要寬松寬容的環境,也都離不開“自我觀照”的覺悟,“辨別真偽善惡美丑需當旁觀者,事關國家社會群眾不作局外人”。不斷樹立媒體的“角色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利益誘惑下允中守直,既以自己的鏡頭筆觸記錄歷史,也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助推時代,這是記者受人尊敬的根本保證,也是媒體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
人民日報今日談:德育需要“正向能量”
大而論之,社會道德建設同樣需要傳遞“正向能量”。丑惡、冷漠應該鞭撻,然而,對于徒手接住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對于車流中救助陌生傷者的“最美女孩”,對于這些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真誠和善良,更需要肯定和褒獎,激發出整個社會向上的力量。
人民日報七日談:提升“面子”還須做實“里子”
只有踏踏實實地抓好機關作風建設,讓每一個公務人員都能增強公仆意識和服務意識,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才是樹立政府良好形象的“不二法門”。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黑心烤鴨”案判得重不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