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僅二成接軌國際”,也有人質疑速凍面米制品新標準降低了。在衛生部11月24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衛生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這種說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學,缺乏依據。
速凍食品標準參照國際規定
速凍食品新國標——《速凍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將于今年12月21日起施行。
在現行標準中,速凍食品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得檢出,但在新標準中,卻規定了可以檢出的限量值。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降低了呢?
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副巡視員段冬梅說,新標準修改了速凍面米制品的相關術語和定義,使其更加準確;參考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采樣方案和限量規定,修改了微生物指標規定,采用了微生物分級采樣方案。同時,根據致病菌風險評估結果,調整了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規定,使其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秀梅說,我們過去的標準規定致病菌不得檢出,沒有定量檢測的要求,只是定性檢測的概念,檢出就不合格。但是,從1999年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對食品當中的微生物危害進行控制的原則發生改變以后,這個概念就不一樣了。
劉秀梅說,在某些食品中,不是所有的致病性微生物都會產生同樣的危害。根據食品風險分析原則,特定病原菌在某些特定食品中要作為重點來控制。如果按照過去的標準,泛泛地規定致病菌不得檢出,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新標準采樣范圍、采樣量和限量要求更科學合理
劉秀梅說,在修訂《速凍面米制品》國家標準之前,我們按照分級定量檢測要求,全面啟動了我國微生物系列檢驗方法修訂,逐漸引進一些微生物定量檢測方法,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方法就是首先修訂的。
據介紹,在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的采樣方案中,某種食品中存在某種致病菌,是按風險來分級考慮的。
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一般性危害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并不是由細菌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聚集產生的腸毒素引起的。按照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的原則,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并不是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那樣高的危險度來定的,而是有條件允許下的一定的限量范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