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種菜,不愁賣菜,與眼下一些地方的農民為農產品滯銷、賤賣而發愁不同,參與“農超對接”的農民正品嘗收獲的喜悅——沒有中間環節,農產品從田間地頭打包直送超市。
目前,全國已有14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對接,越來越多農民將其視為“福音”。然而“農超對接”能否成為主流模式還是未知數,合作社進超市的高門檻、高費用以及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的高成本、高風險等諸多因素,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專家建議有關部門積極出臺政策扶持“農超對接”,破解困局。
“農超對接”全國推廣
眼下正是蘿卜、冬瓜等時令蔬菜上市的時候,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的農民施偉堯每天忙著收菜,不過與一般農民不同,施偉堯不需要為賣菜奔波,他的68畝菜地出產的所有蔬菜都早有了買主:杭州市最大的連鎖超市——世紀聯華。
“我當了30年的農民都沒有像現在這樣舒心過,多虧了合作社。”施偉堯說,6年前他與當地其他136家農戶一起加入了杭州萬家豐舒蘭蔬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幫助聯系超市賣菜,自己只管種菜、收菜。
據了解,“農超對接”自2008年開展試點以來,目前共有超過14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對接。今年10月25日,“全國農超對接進萬村”行動在杭州啟動,意味著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農超對接”不僅農民受益,超市和城市居民也享受到好處。物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學院院長龔曉丹介紹說,自2009年物美連鎖超市嘗試“農超對接”以來,果蔬銷售量從2008年的平均每天79噸增長到2011年的400噸,翻了幾倍。“我們的賣價要比一般農貿市場便宜20%以上,同時初步實現了農產品可追溯,消費者食品安全憂慮減小了。”龔曉丹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