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焰值,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國家專家。
“斑點叉尾鮰引種及養殖技術研究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廣養殖斑點叉尾鮰廣東省科技推廣三等獎……”翻看蔡焰值的簡歷,大多與斑點叉尾鮰相關。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鉗魚,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大型淡水魚類。1984年,在蔡焰值的努力下,將斑點叉尾鮰從美國成功引進到中國,并成功育種。時至今日,廣受市民喜愛的美味菜品--清江鮰魚,就是蔡焰值引進的斑點叉尾鮰在中國的通俗名字。
引進:不懈努力終獲魚種
由于斑點叉尾鮰具有食雜性、生長快、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上乘、易加工的優點,1979年,中國水產協會與美國水產協會聯系,希望引進該魚種。但美國方面提出要用我國的長尾鮰與其進行交換,由于種種特殊原因,交換最終沒能成功。后來,上海水產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又先后進行過引種聯系,但都沒能成功。
看到這些單位引種失敗的蔡焰值并沒有放棄,而是尋找一切機會引進該魚種。看到官方引種道路的種種曲折,蔡焰值開始考慮走民間引種道路。1983年,經中國科技對外交流中心介紹,蔡焰值認識了做環境保護、魚生態研究的美籍華人王嘉生。在與其聊天的過程中,蔡焰值提出了想引種斑點叉尾鮰的想法以及為引種作出的種種努力。被其感動的王嘉生決定幫忙,回美國后就開始了尋種工作。
1983年6月,三回美國后的王嘉生在天然水域里收集了2萬多條斑點叉尾鮰魚苗,幾經努力,最終通過飛機空運發回了國內。聽到此消息的蔡焰值十分機動,隨即趕往北京提取魚種。但不熟悉程序的蔡焰值因手續不全,一時沒能馬上提走魚苗。在將魚苗指定到北京水產研究所寄養后,他開始馬不停蹄的補辦手續。最終于當年6月拿到第一批魚苗,8月又拿到了第二批魚苗,迅即在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的支持下開展了研究工作。(海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