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水產跨越工程實施意見的出臺為全省現代漁業明確了發展方向。中共安徽省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水產跨越工程,扶持水產大縣,提升水產品加工水平。
”2009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水產跨越工程意見,決定在全省組織實施水產跨越工程。“十二五”時期,我省漁業發展將處于一個有利的宏觀環境之中。
2、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建設為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依托皖江城市帶綜合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面向長三角的水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流通、貿易、物流平臺,將有效帶動安徽現代漁業的快速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整體效益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3、水產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和健康保健食品消費意識的提高,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將明顯加快,人們對低脂肪、高蛋白優質水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農村市場的開拓也將拉動常規水產品消費市場。水產品出口長期位居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位,國外市場需求量大。隨著海洋捕撈管理日益嚴格,淡水水產加工品特別是淡水魚糜的國際市場需求量將成倍增長,內陸健康養殖水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4、休閑漁業成為漁業發展的新亮點。休閑觀賞漁業打破了漁業生產的單一性,形成了集養殖、垂釣、觀賞、餐飲、旅游度假于一體的新型經營形式。隨著合寧、合武、合福、京滬高鐵等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開通以及高速公路網的形成,休閑漁業成為漁業發展的新亮點。安徽立足水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觀賞旅游漁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意義遠大于產業發展本身。
5、生態安徽建設對漁業提出新要求。以水生生物資源為主體形成的水域生態系統同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并稱為地球生態的三大支柱。水域生態系統覆蓋面積大、結構復雜、生物種類豐富,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等方面功能顯著,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態系統無法替代的作用。水產養殖業是水域生態系統——“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漁養水,以水養魚,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水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相互映襯。多年來,全省上下通過在長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水域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控制捕撈強度、實施禁漁期制度、實施 “灌江納苗”等措施對漁業生態進行修復,改善魚類種群結構和水域生態環境等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
(二)“十二五”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十二五”期間,我省漁業發展將面臨著來自資源、環境、市場、科技、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挑戰,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約我省漁業的發展。
1、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壓力增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加速,原有在城郊的大量優良漁業水域被占用,傳統優勢養殖區域受到空前擠壓;旅游、航運等產業開發與漁業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水生生物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遭受破壞;部分宜漁水域不斷受到上游流域、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加劇。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將成為今后長時期制約我省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水產品質量安全對水產養殖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消費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省養殖池塘基礎設施老化嚴重,部分漁業水域環境質量下降,養殖投入品安全性研究滯后;特別是規模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普及不夠、質量安全監管保障手段不力和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導致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頗多。加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一些主要進口國經常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規范為手段設置技術壁壘,必將對水產養殖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面臨更大的壓力。
3、發展方式轉變要求加快漁業科技創新。我省現有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無法滿足漁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與周邊省份江蘇、浙江、湖北差距明顯。池塘養殖單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水產飼料和漁藥市場大部分被省外產品占領,漁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水平低、大水面捕撈技術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水產養殖病害呈逐年加重趨勢,造成損失巨大。特別是淡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物流業發展滯后,嚴重制約了產品增值、產業升級和漁業增效。
4、水產養殖基礎薄弱制約了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提升。我省水產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基礎設施投入少、先進科技應用動力不足、生產水平不高、市場開拓主觀意愿不強,不能引起社會資本的足夠關注,制約了產業集聚、產業延伸、投入品產業發展、水產龍頭企業規模和品牌影響力;也影響了漁業二、三產業的跟進發展。
5、支撐保障體系難以適應現代漁業發展需要。我省漁業由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期不足,抵御各種自然風險能力弱。作為養殖重點地區的低洼圩區、河道以及沿江、沿淮養殖水域,其抗災害、避污染能力差,每年因自然災害給漁業、漁民造成的損失重大。特別是有近200萬畝的池塘老化、淤泥嚴重沉積、進排水系統不暢、養殖環境條件急劇退化;漁業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漁業執法手段不強,管理水平無法適應新時期現代漁業發展的要求。(涵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