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機密
文/羊城晚報記者梁旭華
在古代,鹽可是矜貴得如貴族的東西,連拿破侖都試過用它來當做士兵的工資,英文中月薪的單詞salary就是來自于此。而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就是由于鹽稅太高,大家都吃不上鹽!因此,歷代都把鹽看做是重中之重,設專門的鹽官來管鹽。更有“有鹽,國就富”的說法,中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位全國首富,就是春秋時的大鹽商魯人猗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鹽只有粗細之分。其實在它結晶的過程中,由于風力、溫度、結晶速度等因素影響,天然鹽晶體外貌可是會有變化的,顆粒狀、金字塔狀、粉狀、石頭狀,燕瘦環肥。
但若是按照來源分,則簡單得多,只有兩種,海鹽和陸上鹽。由于火山爆發、降雨等自然因素,令鹽分大量聚集在海水中,形成海鹽,占了全球鹽產量的26%。著名的海鹽包括法國的“鹽之花”,意大利“西西里海鹽”、英國“maldon海鹽”等。海鹽的特色就是除了鹽之外,還帶有海水和礦物的味道。陸上鹽,有井鹽、湖鹽和巖鹽。其中以巖鹽最為常見,由于它的年齡通常都有過百萬年,所含礦物質十分豐富,鹽味相對較淡,而礦物味較濃。
在巖鹽中,以喜馬拉雅山巖鹽出名。巖鹽的好與壞,就像普洱茶一樣,取決于時間,越陳越好,積聚下來的礦物質越豐富。喜馬拉雅山巖鹽經過3億7千萬年地殼變動而形成今日的最高峰,當中所含的鈣、鎂、鐵質等極其豐富,加上周圍零污染,令其純度極高,色澤通透無雜色,是極品巖鹽的典范。
對于很多廚師來說,他們多數會認為,手工鹽勝于人工鹽。人工鹽就是俗稱的化學鹽,它低成本,大產量,在生產過程中流失了大量礦物質,因此只有單調咸味。手工鹽是人手制作的鹽,分日曬和燒鹽兩種,前者是將海水引進鹽田,利用太陽熱力將水蒸發濃縮而成。后者則是將海水盛于容器中,高溫燒煮濃縮成鹽。
除了單一味鹽之外,廚師為求食材的口感層次更豐富,也會自己調制復合味鹽。其中“香草鹽”是最常見的復合鹽,它以巖鹽為基底,把香草、羅勒、迷迭香等香草用微波爐略略烘干身,打碎之后和鹽混合,通常用在沙律上。
梁旭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