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溫度濕度適宜,蘑菇在溫室里也能長,在山林里也能長,在礦洞里也能長。從懷柔到房山,北京農村有的是種蘑菇的高手。他們勤于摸索,因地制宜,找到豐產的高招。不僅富了自家,還惠及鄉鄰。朱亞軍和彭明文就是兩位種蘑菇的能人。
艱苦創業的熱心人朱亞軍
朱亞軍是房山區青龍湖鎮有名的種菇能手。他從2002年開始種植食用菌,如今年產鮮菇19萬公斤,產值38萬元。他還帶動周邊5戶依靠種菇走上致富之路。
朱亞軍所在的廟耳崗村地處丘陵地帶,坡崗旱田多,土地又少,村里也沒有其他企業。朱亞軍曾覺得干什么心里都沒底。經過多方走訪,他了解到食用菌在北京市乃至全國市場需求廣大,而且磨菇的栽培不受地勢、土壤限制,栽培原料只是一些農作物秸稈。經過反復考慮,他在2002年承包了村里的4個日光溫室種植平菇。
要真正種好菇,可不像朱亞軍想象的那么簡單。溫度、濕度、采光等各項技術都有嚴格要求。夜里總要起床檢查溫室的溫度。越是刮風下雨,越得往外走,查看溫室情況。遇到不懂的就給農科院專家教授打電話,三天兩頭的向有經驗的種植戶請教。他不分白天黑夜,忘了吃飯,整日在基地忙碌。經過艱苦努力,種植的4棟溫室共產平菇35噸,純收入4萬多元。
2004年,他承包了村后50畝的荒坡,要大干一場。他聘請了1名專業技術管理人員,雇用了本村的12名勞動力,種植金針菇、茶樹菇、杏鮑菇、雞腿菇、白靈菇等8個品種,周年生產、四季有菇。為了減少成本,增加利潤,他自己制作各種菌棒。靠聰明才智和吃苦精神,他的食用菌產業日益紅火。
朱亞軍不滿足于自己的富裕:“我的成功離不開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的幫助,雖說自己脫貧了,絕不能再看著其他人站在貧困線上,要幫助他們盡快擺脫貧困富裕起來。”他主動聯系本村及鄰村的困難戶,請他們到自己的基地參觀,并幫助每個種植戶統一購買菌棒,還協調批發商上門統一收購鮮菇。他經常接到很多咨詢電話,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熱情的接待。食用菌技術開發中心從山東引進了液體菌種研發生產線,生產出來的菌棒他先在自家的溫室做試驗,再介紹給廣大農戶。憑著堅強的性格與火熱的心腸,朱亞軍成了種菇戶的榜樣和旗幟。
山區菌業的帶頭人彭明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