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傳倫,人稱馬陸“葡萄之父”。因為他,小小葡萄可以賣到每公斤50元,滬郊特色農產品找到又一努力新方向。本報繼《單傳倫:葡萄藤下苦樂人生》整版報道之后,去年又多次報道。就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光靠種葡萄、賣葡萄,他所在的馬陸葡萄研究所總產值就突破了1000萬元,堪稱國內罕見;同時,老單自己也被評為上海市第二批領軍人才。鼠年新春,老單又在醞釀新的計劃。新春時節,一般人印象中的葡萄淡季,但記者來到嘉定馬陸葡萄研究所后,卻發現自己想錯了。
65歲的單傳倫,正指揮著工作人員給葡萄大棚覆膜保溫,因為這批葡萄居然春節期間就要發芽了。更讓人驚訝的是,采訪中老單還端出了一盤晶瑩剔透的葡萄,請大家品嘗。據介紹,馬陸有1萬公斤葡萄將在春節前后賣完。
春節也能吃到新鮮葡萄了,也算是當今人們新年里的一份好口福。而老單告訴記者,他剛剛搬回了一箱方便面,加上辦公室里原有的一箱,正好夠吃一個春節長假。他說,有好多事要利用假期來做,住辦公室、吃方便面,為的就是這葡萄……
“百變”葡萄,怎么變
2008年,老單最感緊迫的一件事,是要拿出一套有機葡萄栽培的技術方案來。
因為今年,研究所首批500畝葡萄要正式通過有機認證了。雖然在前三年的轉換期,老單他們已按照有機種植模式來操作,但在最后的沖刺期,老單還是希望能夠在技術上進一步集成創新。過了春節,這一技術方案就要開始付諸實施。
葡萄產品更加健康安全,是老單現在最關注的事。他說,馬陸葡萄名氣很響,但是必須不斷創新,才能不讓消費者失望。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馬陸葡萄的品質還要再提升一個檔次,做有機葡萄就是朝著這個方面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只有變,才有高效益。比如情侶葡萄園,老單就設想要與中國情人節的內涵結合起來,因為根據民間傳說,姑娘小伙們夜晚來到葡萄架下,就會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
僅僅種植葡萄,已有至少5億元人民幣流進了馬陸農民的錢袋。如今,老單通過葡萄連接起了一產和三產,必將進一步拓寬馬陸葡萄的前景。領軍人才,領什么單傳倫春節不回家,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要“躲”開一批又一批上門拜年的人。
記者采訪老單時,正遇上從浙江金華來拜年的趙靜衛。趙靜衛給老單帶來了金華火腿,并匯報了自己種葡萄的“成績”。他種了130多畝葡萄,去年在當地葡萄擂臺賽中獲得第一名,葡萄上市后供不應求。他說多虧了老單提供的良種和他在技術上的悉心指點。
師徒二人聊到了其他外地“師兄弟”。南通的葡萄種植戶曹海忠,在過年前五天已經來拜過年了,他告訴老單,自己在2008年還要擴大種植規模,把葡萄園進一步做大。重慶的種植戶吳小平,則老早給師傅打來了電話。
馬陸當地的農民,過年更會“踏破”老單家門檻。他們清楚地記得,30年前,馬陸鎮還沒有葡萄,他們也沒什么致富的門路。但30年后,馬陸葡萄面積達到了6000多畝,每年總產值超過2000萬元,夏天前來購買葡萄的車隊每每都會在路邊排起長隊。老單還老早注冊了“馬陸”牌,但這個金字招牌如今供馬陸鎮所有村民無償使用。
老單“躲”開拜年者,也因為他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去年下半年,他被評為上海市領軍人才,到底該怎么發揮“領軍”作用呢?早先,他打算退休后就要 “告老還鄉”,回老家山東。但現在,他又在琢磨著怎樣再盡一己之力,去“領”著農民做品牌農業。如今老單要教給農民的,可不是技術。在他看來,馬陸葡萄的成功只有30%靠技術。更多的,還是要靠理念、靠人品。老單認為,要把葡萄當事業來做,不能僅當成賺錢工具。在老單看來,馬陸葡萄的品牌內涵是靠誠信一點一滴鑄就的。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老單在葡萄研究所里掛著的這幅字,應該就是他要“領”著大家去追求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
(慕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