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裘穎瓊12月29日報道:近兩年,清華、交大等一批高校陸續成立創業學院,讓人驚喜地感受到高校培養創業的氛圍。然而,在昨日舉行的“上海市科技創業導師工作總結交流會”上,上海市優秀創業導師陳愛國卻擔憂地指出,學校創業教育資源的分割現狀,讓科技創業難在學校“開花結果”。
2006年受聘擔任中國大學生創業導師,2008年加入上海科技創業導師行列,陳愛國見證了許多創業者的“生生死死”。在他看來,在校創業盡管成本最低,但由于學校在創業教育導向上偏向技術研發,且資源太過分割,“在學校課堂中,創業教育被分割成好多塊,可能每個老師各教一塊,但塊與塊之間卻沒有很好銜接起來。”因此,學校培養出的是一名合格的“科學家”,卻難以稱得上是一名“企業家”,“他們有創業的激情和技術,卻連許多常識都不知道。”
在一次創業輔導中,一名海外留學生告訴陳愛國,自己帶回了一項新技術,且客戶有采購意向,但手頭缺資金。在經過多次深入交流和溝通后,陳愛國發現,對方目前迫切需要的并不是錢,“他不知道一個產品的誕生要對可靠性做大量實驗分析,也不知道客戶若對產品有意向,應當承擔首付款,這樣的話,他就有一筆資金可以周轉流動。”
此外,沒有實戰經驗的不僅僅是學生,教授創業的老師大多本身非創業者,因此他們可以傳授的內容,大多來自書本。陳愛國說,“畢竟,不是所有創業遇到的困難,都可以在書本里找到答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