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高原,冷風刺骨,白雪覆蓋著山里的田地,地下正醞釀著來年的希望。走進豐臺溝村時,許多農戶家房頂上掛著粉條,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正在房頂上曬粉條的張世文看著粉條,笑得合不攏嘴。
-豐臺溝村的“傳家寶”
豐臺溝村坐落在湟中縣西堡鎮(zhèn)西側的山溝里,有358戶村民,距離鎮(zhèn)政府有5公里。以前,靠天吃飯的豐臺溝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可這幾年,不少村民轉變思路,想著法兒致富。這個湟中縣有名的手工洋芋粉條產地,讓這門久遠的手工業(yè)煥發(fā)新的生機。潔白如玉的洋芋粉條,成了村民致富的“銀條條”。
51歲的張世文是村里生產粉條時間最長的人。寒冬臘月正是生產粉條的最佳時期,我們來到豐臺溝村時,他們一家人正在院子南側的粉房里忙碌著。在熱氣騰騰的粉房里,只見一名匠人坐在一口灶臺旁,手持一個大勺子,不停地用手錘打著勺子里的淀粉,一根根粉條順著勺眼,緩緩漏入滾動著沸水的大鍋里,張世文的妻子一邊用一根長棍攪動著鍋里的粉條,一邊將煮好的粉條撈到鍋旁邊的冷水池里。而張世文忙著從冷水池里將一串串粉條撈起,整理后按規(guī)格掛到架子上。
張世文說,這些出鍋的粉條要先經過自然冷凍,然后砸去上面的冰塊,再拿到房頂上曬干,就可以出售了。“做手工粉條最主要的就是往鍋里下,如果方法不對,或者手的力量不到位,那出鍋的粉條不僅粗細不均勻,還會有淀粉疙瘩。”張世文說。
-洋芋粉條成為“銀條條”
豐臺溝村很早以前就有做粉條的傳統(tǒng)。17歲時,張世文就學會了做洋芋粉條的技術,不過,以前做出來的粉條都是自家吃。自從2003年豐臺溝村的粉條出了名后,他就擴大規(guī)模,在家里大量加工純手工的洋芋粉條,這讓他走上了致富路。每年洋芋豐收后,他就開始收洋芋加工洋芋粉條,還雇了村里的村民來他家打工。如今,張世文不僅憑自己的手藝掙錢蓋起了新房,而且還買了一臺裝載機,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等今年這些粉條全部賣完后,準備買一輛小車,我們老農民也享享福唄!”張世文在房頂上曬著剛出鍋的粉條,話語里充滿喜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