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jù)報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將集體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到2元。乳制品行業(yè)危機甚囂塵上,而就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蒙牛、伊利、三元等將集體漲價的消息當然,選擇在這個時候漲價,或許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或者說,突如其來的“風險事件”并沒有阻擋早有“預謀”的漲價行動。無論是因為什么,這次漲價事件從消費者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說不過去。究竟是有人“串通漲價”,還是有人“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我們期待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
何龍
蒙牛乳業(yè)(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有很強的致癌物質后,按照正常的商業(yè)邏輯,這將引發(fā)乳制品的滯銷,從而導致乳品的降價。可是情況恰恰相反,乳品價格不降反升: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都將集體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到2元;據(jù)說部分超市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漲價通知。
據(jù)稱奶源、包裝材料和用工成本的漲價是這次乳制品漲價的直接原因。人們也許不會過多質疑這個漲價原因,人們質疑的是漲價時機。
每次負面新聞出現(xiàn),都會對產生負面新聞的企業(yè)和同類商品造成信譽打擊,尤其是深入“腹”地而又聲譽不佳的食品,人們在購時會更加小心翼翼,如此逆勢而漲的原因何在?廣州乳業(yè)協(xié)會理事長王丁棉分析說:“今年以來國內乳企負面新聞不斷,如學生奶事件,這些負面事件爆發(fā)后,企業(yè)要花大力度去消除影響,這部分投入會很大。除此之外,為自家宣傳產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加大廣告的投放力度,這都加大了企業(yè)成本支出。”
如果王丁棉的分析準確,那么就是說,企業(yè)出了問題要處理公關危機,要加大宣傳廣告,需要付出增加產品成本的代價。這個代價本應由問題企業(yè)承擔,最后卻由消費者埋單,這種“主人滋事,客人代罪”的情況出現(xiàn)壟斷時代并不奇怪,但它卻出現(xiàn)在乳品企業(yè)和產品眾多、買方力量凸顯的今天,這令人感到費解。依照正常的消費邏輯,國產乳品問題頻出而又逆勢漲價,人們應該選擇質量相對較有保障的進口乳品,這會使國產乳品有價無市,也將逼使乳企不敢輕易做出漲價決定。現(xiàn)在的國產乳品敢在負面消息不斷中說漲就漲,一定有它的“超常邏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