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回來,大家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格局上來講,這幾家酒企區域分布勻稱,因此各自踞地脈優勢,很容易形成群芳競秀的局面。在這里,也很少聽說諸如“沖出xx、走向全國”的口號。
此外,彌散在各個酒企中互相尊重、協調一致的主人翁意識,讓人很油然地感受到這塊土地上仁者氣度、食祿報恩的儒學風范。
山東花冠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劉法來講的一個故事耐人尋味:一個在花冠工作的員工要調走,他找到劉法來,劉法來知道這個員工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比較困難,可劉法來認為,員工沒有心思在這里干,工作積極性肯定不會高。劉法來從財務上拿來1萬元現金,遞給這個員工,說:“我知道你父母身體不好,你離開花冠了,家里不會寬裕,5000元給父母安家,剩余的5000元給孩子上學用。無論你走到哪里,花冠永遠是你的家。”這位員工聽后,痛哭流涕,跪在劉法來面前,說啥也不走了,不久這位員工成為花冠發展的中堅力量。
這位曾在河南當過多年兵的花冠掌門人做活了用人棋,他從1999年3月接掌花冠,到組建花冠集團的持股30%,到主動拆股讓更多的員工入股,調動更多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目前,他在花冠的股份只有5%。
劉法來的人才“四品”論在山東業界多有傳聞,他認為,有德無才是正品,經過培養可以使之成才;有才無德是毒品,越有才,對企業的危害越大;無德無才是廢品,像這樣的人,即使是關系再好,企業堅決不能要;有德有才是精品,像這樣的人,別說三顧茅廬,就是八顧也值得,正是這種思維促使他走江浙,跑川貴,三下河南,求賢若渴。
劉法來總說,人聚財散,財聚人散。勞動關系也是生產力,和諧的勞動關系是建立在同心交流上,以誠相待,用感情調動職工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正因為如此,3年前的花冠銷售收入只有1億元左右,而3年后的今天,花冠銷售收入將破7億。
與大家私下交流的過程中,除了員工,很多人都認為豫酒目前的發展困境是在于老板的思路、戰略和魄力。
首先,一些豫酒企業當家人連自己的座位還坐不穩,他怎么能夠放心大膽地發展企業,記者曾到豫酒的一些企業采訪,一條曾經的坎坷路,時隔半年,到這個企業還是如此,今天投了錢,明天還不知道這個企業會姓誰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