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東莞12月30日消息,(記者周羽鄧文華)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廣東,一直是我國外來務工人員最集中的省份,2000多萬外來務工者,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而在制造業更集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傳統沃土——廣東東莞,更展現著“打工大軍”的縮影。11-12-30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基層中國》系列報道《年關下的東莞》今天播出最后一篇:《兩代人的收支賬》,聚焦兩代外來務工人員在經濟轉型中的苦樂酸甜。
晚上七點過,楊章云還在車間巡視。
楊章云:我是組長、布料員,產品需要什么材料,我就帶領員工放什么材料上去。
這位42歲的布料員所在的廠子專門生產寵物牽引繩,他一個月的工資能有3300塊錢,楊章云說,這已經是1994年剛來打工時的近10倍。
楊章云:那時候才380元,在拋光部拋光。現在很滿意。我老婆、小孩子在家里,一般每年回去一次。
記者:喜歡東莞嗎?
楊章云:喜歡,肯定喜歡了。
喜歡東莞,這句話還留著他的湖南口音。盡管常年在外,但最讓楊章云牽掛的,依然是農村老家的兒女。每月寄2000塊錢回家,是楊章云給自己訂的規矩。
楊章云:我大女兒十二歲,讀初一,兒子八歲讀三年級。我盡我的心把他們供下去。我想把我女兒培養出來了,我希望她出來闖世界能做個主管或者經理以上的……為了小孩子,我們能省就省一點。
楊章云的夢想和支出大頭留在老家和孩子們身上,但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他。90后的王碧香是姐妹們中收入最高的人,對每個月到賬的3500塊錢,她有自己的規劃。
王碧香:分幾部分,一份存起來,大概存2500,剩下1000分兩份,500塊錢社交、請朋友吃飯什么的,500塊錢就是衣服和買一些日常用品。
對東莞,年輕人似乎有著比對老家更深的感情。王碧香說,她的夢想也都寄托在這里。
王碧香:我們人小肯定有自己的目標要去完成的,想開一個服裝店,在我25歲之前。東莞這個地方我很喜歡,已經把這里當做家,我對東莞這個地方很有感情的。
在東莞600多萬打工者中80%是80后,如果說楊章云他們第一代農民進行的是地理意義上的遷移流動,主要目的是賺錢;那么王碧香他們第二代農民工進行的就是社會流動,追求的是身份,地位和文化的提升。第一代農民工的脊梁扛起了中國前30年的崛起,當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期望東莞做廣東雄鷹,再度領跑30年時,第二代農民工將接過中國實現轉型,延續增長的接力棒。他們已然在變,而我們準備好接納他們了嗎?東莞說,轉型育人均需時間,我們忍得住希望前的寂寞。中國經濟又何嘗不是要忍得住穩中求進持久戰的轉型寂寞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