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子洲縣高速服務區(qū),李師傅給本報記者李濤和孫國祥拍了張合影。
晚報記者隨運菜車不辭辛苦,行走千里,讓讀者了解了運菜人的不易,心中感慨萬千。以前,我們只知道去買菜時千挑萬選,把蔬菜翻上翻下,看到賣菜人心痛的樣子都無所謂,真不知運菜人和賣菜人還有這么多的辛勤付出。看完連續(xù)報道的《千里送菜路》后,真是感到內(nèi)心羞愧。希望大家以后在買菜時要體諒賣菜人的難處,盡可能互相照顧,不要讓他們再受到內(nèi)心的傷害。
讀者劉曰章
23日早上八點,還在銀川到北京的火車上,一位大學同學給我發(fā)來一條信息:“全省人民這次記住你了”。緊接著,同學、朋友的短信、電話一個接一個。這次跟著運菜車從壽光到銀川行程1500公里,采寫的稿子不僅見了報,我和同事的照片也上了報紙。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一遭沒白跑。
一開始接到這個任務時有點手足無措。畢竟自己是一名新記者,直到臨出發(fā)時,采訪思路還沒有理出個頭緒。好在領導和編輯及時聯(lián)系,不斷地溝通交流,也就逐漸明確了采訪思路。19日晚上到達銀川,20日一早就到批發(fā)市場采訪,下午開始寫稿子,一直寫到深夜十二點多;第二天凌晨四點起床繼續(xù)寫,寫到上午九點。
這次采訪很多細節(jié)是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山東菜受歡迎,就是在和一位山東批發(fā)商聊天中捕捉到的。蔬菜商毛建瓊問丈夫胡子的稿件,也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當時毛建瓊看我的采訪本,看到關于她丈夫付尚軍的相關采訪時,就問起丈夫的情況,他們夫妻“一年只能團聚一次”的生活狀態(tài)由此浮出水面。
之前總認為販菜和跑運輸?shù)亩己苜嶅X,而且賺錢很容易,打幾個電話、轉(zhuǎn)幾下方向盤,錢就到手了。這次寧夏之行,從田間到菜市場,一路跟蹤,切身體會到了其中的辛酸與無奈。今年52歲的李德強師傅跑運輸20年了,像他這個年齡,兒女都已成家還有了外孫,本應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李師傅卻奔波在全國各地,吃在車上、睡在車上,有時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明白人都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子女。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