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到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大生莊村,但見:保安站崗,進門刷卡;街面干凈整潔,店面式樣統一;公園、花壇、健身器材樣樣全;棋牌室、閱覽室、文化廣場啥都有;辦事不用出村,步行10分鐘就有服務大廳……“村里能有這樣的變化,是實行‘社區化的結果。”村黨支部書記李武江說。
社區化
建圍墻、安街門、設門崗、把路口,人和車一律刷卡進入
來到大生莊村口,門口的保安迎上前來,微笑著要求出示“一卡通”或登記身份信息。正巧碰見村民楊桂梅回村。只見她掏出門卡,在門禁前一刷,門很快就開了。“他們是村里的朋友,讓進來吧!”楊桂梅說。記者登記完后,保安不再阻攔,點頭示意放行。
村口設保安站崗,要進村還要刷卡,這是怎么回事?這還得從頭說起。
西紅門鎮屬城鄉結合部,“頭頂四環天,腳踩六環邊,五環當腰帶,京開連內外”。大生莊村位于京開路以東,本地村民僅300來人,流動人口近2000人。過去村里出入口多,人來車往,環境臟、秩序亂、治安差,已有30多年“村齡”的楊桂梅說:“過去很多車輛穿村而過,小偷小摸特多……”
“本地人說都是流動人口太多鬧的。其實,流動人口也是受害者。”李武江說,人口劇增帶來人員流動大、管理難等一系列難題,促使村干部思考:村莊到底該如何管?2010年4月,大生莊成為北京試點“村莊社區化”的“第一村”。村民經過開會商議,決定建圍墻,安街門,封閉不必要的出入口,在保留的各村口設立門崗,安裝“一卡通”門禁,為村里常住人口免費辦出入卡,進村一律刷卡。
繞大生莊村一周,可以看到全村共設8個大門,每個門都設有門禁,統一實行人車刷卡進入,村民、租房戶也不例外。村外的人要進村,必須先登記。
“社區化”一年多,大生莊村街面清爽,沒有垃圾。村里干凈了,偷盜現象杜絕了。各家各戶門窗都沒防盜網,但村民睡覺卻是安穩多了。一年多來全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社會車輛穿村帶來的安全隱患,如今也沒有了。
標準化
不單是面子和外觀,里子也規范起來,“網格”讓村莊管理精細化
說起“村莊社區化”,很多人印象里就是“筑圍墻、設崗亭、修街門、把路口”,其實,大生莊的“社區態”變化,遠遠不止這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