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0日報道:30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聯(lián)組會議,就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回答委員詢問時表示,隨著農村學校規(guī)模變小,學生向城鎮(zhèn)學校流動。從2000年到2010年10年間,全國農村小學減少了一半,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
袁貴仁表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是最近一段時間來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特別是最近幾起校車安全事故發(fā)生后,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前提是要了解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起因和過程。一是全面了解和把握布局調整的原因。這里可以概括為“一少”、“一多”、“一高”:
“一少”,就是農村學生數量減少,學齡人口減少。全國6—14歲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從2000年的2.05億減少到2010年的1.58億,減少了4700多萬。
“一多”,就是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除了人口減少之外,又走了一部分。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目前約2.4億,他們的子女要么留守,要么隨遷。2010年隨遷進城讀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約1200萬。
“一高”,就是對高質量教育需求提高。農村學校的規(guī)模小了,老師就少了,家長擔心質量難以保證,也導致了學生向城鎮(zhèn)學校流動。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由于上述的原因,小學減少了一半,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初中減少了六分之一,從6.4萬所減少到5.5萬所。
袁貴仁指出,必須正視布局調整帶來的新情況。布局調整整合了農村教育資源,提升了教師配備水平,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總體上是應當肯定的。但一些學校的撤并中,也存在工作簡單化、程序不規(guī)范,以及撤并后辦學條件沒有跟上的問題,這是應當予以改進的。學校撤并后,要么住宿,要么不住宿。對住宿的學生來說,學校撤并后一些學生到離家較遠的學校住宿,學校不僅要解決教和學的問題,還要解決吃、住、玩、衛(wèi)生、安全的問題,以及家庭經濟負擔。而不住宿的學生上學,要么步行或騎自行車,占到了64%,要么乘坐交通工具,包括校車、公交車、租用車、私家車等,這也帶來了交通風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